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百家廊:閒話《牡丹亭》(上)

百家廊:閒話《牡丹亭》(上)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3.2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香港文汇报

【出版日期】2010.03.24

【版次】第09版(副刊)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

勞拉

緣起

稀裡糊塗地在電話裡答應了朋友,要給她們講一次《牡丹亭》。當下那是一時興起,也許還有點逞能吧?到了需要兌現允諾的時候,卻不免有些躊躇。《牡丹亭》,這不是個愛情的題目嗎?

世間多少風流佳事,清詞麗曲,皆因多情而起;多少雲譎風詭,陰晴圓缺,皆因無情而生。一個「情」字,顛倒眾生。去涉及這種能夠覆天蓋地的大題目,有個好處是隨便往哪個方向講兩句都出不了邊,壞處是再怎麼使勁,恐怕也難有什麼「新」意吧?

《牡丹亭》是一本有「毒」的書

我無意在此危言聳聽,隨便抽出點資料就足以證明。自《牡丹亭》問世以來,不知天下有多少女子,為此感慨纏綿,曲驚芳心。甚或攝魂奪魄,幽怨而終。

明代婁江有個叫俞二娘的青年女子,得到了《牡丹亭》一口氣把它看完了。說:「凡是書必以達意為上品,但自古以來的作者多不能盡意而出。假如生不可死,死不可生,都不能算達意之作,唯有湯臨川這本書才是達意之作。」因為共鳴,她在「驚夢」一折中注道:「我睡覺時也常常做夢,而在夢中也往往能見到平時所看不到的東西。麗娘所夢,我也曾夢見過。」本打算拿了這些心得和批注去拜見湯顯祖,未料她入戲太深,悲傷過度,等不及先走了。湯顯祖就此替她賦詩寫序,「婁江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注其側。幽思苦韻,有痛於本詞者,年十七惋憤而終。」

這齣典故比較有根有據,其它坊間流傳,有書記載的還有:

揚州女子金鳳鈿,待字閨中,寂寞沉悶,讀《牡丹亭》很快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後來,她給湯顯祖寫了一封情書,表達願意委身之意,從此苦苦盼望回音,但每天都望眼成空。終至斷腸而死。她留有遺言給婢女:「只因我命薄,遇不上一個有情之人,死也難以閉目,我死了後,須用《牡丹亭》來為我殉葬,希望你不要違背我的志向啊。」

杭州女伶商小玲,也許有?蚖P劇情相似的經歷,每演《牡丹亭》必悲慟難禁,泣不成聲。有一次演出,再一次觸景生情,唱到「待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得個梅根相見」時,魂不附體,倒地猝死。

廣陵才女馮小青,「自幼嫻習翰墨,年十六,嫁杭州馮生為妾。」因遇人不淑,每天就只是以讀《牡丹亭》來解悶,在憂鬱而死之際,寫詩自傷身世,留下絕句一首:「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如我,豈獨傷心是小青?」

一個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抱?荂m牡丹亭》殉情而去。究竟是什麼樣的魔力,使《牡丹亭》踩到了世間花樣女子那根最纖弱的神經?

至情─愛不可得而必須得的人性狀態

《牡丹亭》不是一部「實」讀的書,它的故事和情節虛幻婉轉,掩飾?茪H類情感的曲曲彎彎。著書之時,湯顯祖已達「知天命」的年齡了,他擁有的,不再是少年情懷所湧動的激情,而是人情世故的累積,以及對人世間完美情感歸宿的憧憬。作為愛情故事,《牡丹亭》的展開,一開始沒有什麼外力介入,如棒打鴛鴦,或者黑暗勢力的破壞。它是一個美夢的幻滅,絕望而死,最後又被不死的夢想喚醒的故事。內核觸及了一個普遍的人性狀態:愛不可得而必須得,雖九死仍不悔。杜麗娘從驚夢、尋夢、最後圓夢,完成了一個至情至性的愛情理想。

所以,才有那麼多愛情不如意的世間女子,感嘆身世,恨不能像杜麗娘般地浴火重生。

作者湯顯祖在題辭裡開宗明義的說:「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溟莫中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與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至情者在人世間一定能善終嗎?對此,湯顯祖一再解釋,「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是情感上的大寫意啦。

就是這部《牡丹亭》,在明清兩代都有被禁止傳播的通令,我一讀再讀後覺得,倒不是此書淫穢,而是過猶不及,年長的人怕青蔥後學,沒有穿越表象的人生經驗,去走情感的死胡同啊。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