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令人渐入佳境的《牡丹亭》

令人渐入佳境的《牡丹亭》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8.1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无锡日报

【出版日期】2009.08.17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8月15日晚,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市人民大会堂上演。盛名在身,《牡丹亭》受到了其他演出无法企及的倾慕和追捧,与传统戏曲演出老年观众居多相比,年轻观众成为此次观演的主力。 极简与奢华对撞 如水墨画一般素雅的舞台,白色幕帘上书《牡丹亭》——汤显祖,这就是青春版牡丹亭展示在观众面前的第一印象,恰如一素颜女子,面容姣好,无须再多描绘。好戏开场,台上也仅一桌一椅而已。这样的场景布置,年轻人却十分接受和看好,“符合当下极简主义的审美,很有震撼力”,一位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观众说。 极简的另一面是极度奢华带来的视觉反差。青春版《牡丹亭》虽在布景上以黑、灰、白为主色调,但演员服饰却华美异常。据了解,仅两位主演的服饰就多达30多套,采用丝绸面料配以巧夺天工的苏绣图案,每套造价高达4000多元。鹅黄、桃红、脂白、翠绿,柳、梅、百合、蝴蝶……奇幻的故事情节配合丽娘、梦梅、春香、花神等众多人物不断变换的服饰,带给人“游园惊梦”的意境。 古典文学引人入胜 昆曲于今600多年,唱词典雅隐晦,曲调舒缓婉转,对无锡观众来说,不似锡剧直白轻快,也没有越剧朗朗上口,可说是“品鉴”难度最大的戏曲种类之一。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本就较为疏离的年轻人,要听懂昆曲《牡丹亭》实属不易。但借助舞台两侧显示的字幕,很多人对原著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写得太美了,不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很多观众表示,虽然对昆曲一时难以品鉴和掌握,但透过它看到的古典文学之美却令人十分亲近和向往。“因为故事太经典了,吸引人融入昆曲那种缓慢的述说,觉得身心很放松。” 给美丽一个理由 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受到观众喜爱,无一不因它充溢的美感。15日,这部戏也把美与时尚带到了锡城。记者在现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观众中有近30位女士身着旗袍出席,多数观众也是精心打扮。一位年轻妈妈和6岁的女儿双双以旗袍亮相,成为亮眼风景。她表示自己十分喜爱旗袍,在重要的社交活动中,做工精美的传统服饰有意想不到的惊艳效果。“《牡丹亭》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美的理由呢?”一台演出,不仅带给人视听、意象的美感,还能引发对美的爱好和追逐,青春版《牡丹亭》就是这样令人渐入佳境的。 (高飞)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