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昆曲精华版《牡丹亭》的魅力

昆曲精华版《牡丹亭》的魅力

作者:孙书磊 出版日期:2005.12.15 点击数:0

【作者】 孙书磊

【报纸名称】:文艺报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 精华 杜丽娘 华版 折子戏 服装设计 灯光设计 至情 离魂 

【出版日期】2005.12.1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2005年5月18日,为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 予中国昆曲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四 周年,东南大学和江苏省昆剧院联合举办“昆曲传 播月”活动,演出连台本戏精华版《牡丹亭》。在宁 高校师生一千余人前往东南大学礼堂观赏,盛况 空前。$$ 精华者,少而精致也。昆曲精华版《牡丹亭》改 编汤显祖的原作,就处处体现了这一基本精神。剧 情上,取原作55出之13出,即《肃苑》《惊梦》《寻梦》 《言怀》《写真》《诊祟》《离魂》《冥判》(叫画》《幽媾》 《旁疑》《冥誓》《回生》。这13出戏的情节最能体现 原作“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 生”的至情主题。原作《回生》之后从《婚走》到《圆 驾》还有20出,改编一概不取,与金圣叹评《西厢》 不取“草桥店惊梦”之后,同是为了追求精致。唱腔 上,昆曲的精美传统集中体现为曼柔婉转的风格, 旧时风行于氍毹的“游园惊梦”、“写真离魂”、“拾 画叫画”等精美唱曲,精华版均予保留。表演上,精 华版充分调动各行的应工潜力,从角色安排到演 员选定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所演13出主要是生旦 戏,为了保留角色分工的均衡,改编者在《肃苑》 《冥判》的基础上有意增加了《言怀》《诊祟》《旁疑》 等出的净、丑戏,保持原作生、旦、净、丑各行并重 的精神;为了使各行戏能够演得最精彩,挑选了各 行的优秀演员主要是梅花奖得主和国家一级演员 担纲,如石小梅装生,孔爱萍装旦,赵坚装净,李鸿 良、计韶清分别装男女丑。舞台设计,布景为纱笼 梅花国画,砌末为镂空紫木桌椅,虚实结合,引发 联想。服装设计,注重色彩的审美,如杜丽娘服色 《肃苑》中鹅黄,《惊梦》中绛红,《寻梦》中柳绿,《写 真》中桃红,《离魂》中粉红,《冥判》《冥誓》中素白, 《幽媾》中淡绿,《回生》中又回到绛红,既使舞台色 彩缤纷,又烘托了情境,深化了主题。灯光设计,做 到适时适量地使用灯光,而且与音乐结合得恰到 好处,如《惊梦》中的游园一段,杜丽娘打开园门之 际,浓艳的红光在强烈的音响中突然笼罩舞台,随 后响起具有明媚感的旋律,给人春风满园、春情荡 漾之感。$$ 当然,精华版《牡丹亭》之精致,不仅仅上述所举,在台词编制、 舞蹈设计等方面也有表现,此不赘述。诚然,其舞台偶有虚实矛盾 之处,但瑕不掩瑜,精华版对原作的改编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主 要由于该剧的创作人员能够很好地处理以下关系:其一,昆曲创作 与借鉴其他艺术的关系。编剧张弘、导演周世琮、唱腔整理孙建安、 服装设计张艺、灯光设计刘丰等,都是长期从事昆曲创作的专业人 员,他们对话剧乃至影视表现手段的借鉴是在立足于昆曲创作传 统的基础上,而不是相反。其二,连台本戏与折子戏的关系。精彩的 折子戏为了强化舞台表现的戏剧冲突,一般会对文学原作进行较 大幅度的改编,精华版坚持不违背原作至情主题的原则,一方面尽 可能收入这些折子戏,另一方面又对之进行修改,使之符合连台本 戏的演出需要,像《惊梦》《寻梦》这样的经典折子戏在精华版中也 不是完全没有改变的。其三,文本与舞台的关系。原作的文学性高 于舞台性,为了加强舞台上的可看性,精华版增加了科诨,尤其《旁 疑》中丑扮的石道姑、花郎与俊扮的柳梦梅之间的打诨,《冥判》中 关于胡判官“润笔”的抓哏等,使长达6个小时的演出冷热交替变 化,牢牢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其四,古典与现代的关系。能够巧 妙地结合原作的情感结构,适当增加花郎对春香感情期盼的诨语, 以烘托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感情,既具有复式结构的现代叙事特征, 又不违背原作至情主题的表达。其五,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这是上 个世纪30年代以来长期争论的问题。这次演出是江苏省“高雅艺术 进校园”活动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弘扬传统文化,所以,定位高格, 既不迎合世俗观众的低级趣味,也不讨好年轻观众的浮躁心理。从 社会反响看,精华版通过提高实现普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民族经典戏剧的流传,长期以来以折子戏演出为主,世纪之 交开始出现连台赏析本戏的趋势。昆曲 精华版《牡丹亭》既为传承经典戏剧、 弘扬昆曲艺术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也为 其它艺术探索传承经典之路,提供了有 益的借鉴。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