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现代启示录
【作者】 宁宗一
【报纸名称】:
【关键词】 《牡丹亭》 白先勇 心灵自由 海峡两岸 启示录 艺术家 中国昆剧 创造性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出版日期】2005.05.08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1956年4月18日《人民日报》以浙昆的《十五贯》为主题,发表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专题社论,从此,昆剧院团纷纷成立,昆剧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到了21世纪,经过白先勇先生精心打造的、由海峡两岸艺术家共同合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整整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又在海峡两岸出现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多么巧合!这距离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鉴定的19项之首的中国昆剧艺术,也只有两三年的时间。这从世界文化史和中国昆剧艺术发展史角度来说都是一个重大事件。今天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又进入了校园,更值得我们这些从事文学教学的人的关注。$$青春版《牡丹亭》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就是传统的文学艺术经典必须进行现代化的转换。具体地说,这是一个如何把老经典带入新世纪的问题,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互动问题。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创造性的改编,从外显层次看,他做了这样几项工作:加强生角的戏份;杜柳的对手戏占据了全剧的大部分,戏剧冲突更加集中;大团圆的结局不删,而把情感戏以外的折子或合并或删削;再有就是把原作的折子顺序根据改编者的构思进行调换以利情节推演。$$但是从深隐层次看,青春版《牡丹亭》不仅仅是像我们从前分析《牡丹亭》时所说的是对宋代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反拨。在我看来,青春版《牡丹亭》是把它对青春的呼唤,即春之歌推进到呼唤心灵自由的层面。我认为,越是灵魂不安的时代越需要文学的安慰,因为文学是捍卫人性的。因此你在观照《牡丹亭》时不可忽视的两个关键词是:“天然”与“不自由”。“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但是“人到中秋不自由”,于是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女心灵的最细微处、最微妙处,即心灵的最敏感处。过去在我们教学时,看重的是链条的两端,而对整个链条,也即人的整个心灵过程,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白先勇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却用敏锐的眼光、睿智的洞察力,把握住杜丽娘内心生活依稀可以捉摸的每一瞬间,使心灵流变的“过程”丰富多彩,并以细腻的、敏锐的、深刻的辨析力加以透视解剖,从而使“过程”显得形象化、明晰化。因此白先勇的创造性改编不是删繁就简,也不仅仅是刮垢磨光,而是赋予它鲜明的现代性,即关注人的心灵自由,这说明白先勇把握到了心理运作的辩证法。所以青春版对于我们来说,它是传统的,因为大师已经为我们记录和叙写了人的灵魂史;它又是现代的,它把一颗鲜活的心灵托出水面,直接和我们当代人的心灵互动、融通,让我们看到青春之美、心灵之美,关注心灵自由的重要。$$(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教授、著名古典戏曲研究专家)
- 1、青春版《牡丹亭》的现代启示录 作者:宁宗一 年份:2005
- 2、两岸三地艺术家梦圆《牡丹亭》 作者:蔡少华 年份:2005
- 3、给过去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访昆曲演员张军 作者:忻颖 年份:2011
- 4、昆剧宝岛之行 作者:蔡正仁 年份:1998
- 5、青春版《牡丹亭》是一部青春戏 作者:傲腾武少民 年份:2005
- 6、青春版《牡丹亭》: 让青年观众爱昆曲 作者:文君 年份: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