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记会比《牡丹亭》更好看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10.11
【版次】第A08版 (文娱·竞技)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本报记者 杨 帆 计划11月8日在苏州科文中心首演的昆剧大戏《玉簪记》正在紧张排练中,6折、近3小时的演出昨天进行了第二次连排。这部作为继青春版《牡丹亭》之后,由两岸三地主创人员再次联手打造的重头戏看点十足—— 为啥选中《玉簪记》? 从艺术总监白先勇,到导演翁国生,从编剧张淑香、服装设计王童,到男女主演俞玖林、沈丰英等,《玉簪记》的主要班底都来自青春版《牡丹亭》。“这是青春版《牡丹亭》推出5年来,这个主创团队的再牵手,大家怀着使命感走到一起。 ”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这样说。 兼具著名京昆武生和专业导演双重身份的翁国生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导演之一,也是此次《玉簪记》的总导演。他告诉记者,两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巡演时,白先勇先生就和大家探讨过苏昆剧院在青春版《牡丹亭》后再推什么的问题,当时找了不少题材,挑了不少戏,最后看中了《玉簪记》。 与汤显祖的《牡丹亭》相比,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创作的《玉簪记》似乎名气没那么大,《玉簪记》能否延续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记者发现,选中《玉簪记》看中的是它与《牡丹亭》既相似又不同,都是爱情故事,却用了完全不同的讲述方法。《玉簪记》讲述的是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爱情婚姻故事。少女陈娇莲在金兵南下时与家人离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法名妙常。观主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路经女贞观,两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等一番波折后,私自结合,终成连理。“与青春版《牡丹亭》一样,《玉簪记》也是特别适合小生、花旦演出的爱情戏,比较适合俞玖林、沈丰英,而且有了之前的舞台积累,成功的条件也更充分了。 ”蔡少华告诉记者,《玉簪记》曾有过昆剧、川剧、京剧、越剧等多种演出,其中,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华文漪的版本是业界公认的经典,在排演全本大戏之前,苏昆剧院专门请来这两位名家为两位青年演员口传心授。俞玖林、沈丰英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常常奔走于苏州、上海之间,跟着前辈学戏。“有了传统折子戏的储备,此次的全本《玉簪记》排演就是有备而来了。 ”排演中的全本《玉簪记》在《琴挑》、《问病》、《偷诗》、《秋江》等的基础上增加了《投庵》和《催试》,形成一个有铺垫、有转折的戏剧整体,“目前,全国各地的昆剧院团还没有演出全本《玉簪记》的。 ”蔡少华说。“与《牡丹亭》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唯美动人不同,《玉簪记》中闪烁的人性光彩特别动人。 ”作为导演,看点是支撑翁国生信心的关键。“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相对幽闭的空间——女贞观。按部就班的生活、清规戒律的约束,这样前提下,男女主人公能够冲破束缚、追求真爱,这样鲜活的人性一定能够打动观众。 ” 《玉簪记》一定好看 “全本大戏不是折子戏、叠头戏的简单串联。很多现代戏剧的元素,在传承传统昆曲经典的前提下被有机地融合进去了。 ”在京昆武生的行当里干了30多年的翁国生不仅有着科班出身的优势,同时还在中国美院学了4年油画、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了3年导演,导了30多台大戏,“青春版《牡丹亭》开了个好头,很多有价值的经验都被吸取到《玉簪记》里。 ”“《玉簪记》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适合现代的观众,与昆剧培养年轻观众的宗旨非常契合。 ”翁国生告诉记者,与青春版《牡丹亭》连演三场的连台大戏不同,《玉簪记》将所有戏剧冲突集中在一场之中,全场只有18位演员,却涉及小生、花旦、老旦、丑角等不同行当,在表现美好细腻的爱情之外,也有调侃、幽默和轻松,在深入的人物内心刻画外,也有大的场景展现。 据介绍,在舞台呈现中,《玉簪记》增加了由12位女出家人组成的群场戏,在不同的环节,这些群场的演出成为女主人公内心情绪的外化和延伸。“《投庵》时,陈妙常落发出家,群场的表情肃穆,行动机械,《催试》等环节男女主人公相爱了,群场也变得活泼生动,而两人被迫分离的忧愁,冲破阻碍的期待等都有相关联的展现。 ”“几乎每一折都有看点。 ”对群场创意和舞台效果充满自信的翁国生如数家珍地排出了诸多亮点,俞玖林、沈丰英两位主演在舞台表演中尝试了不少“文戏武唱”的新身法,大量的圆场,错步、碎步、翻身等动作的运用等,在《秋江》等环节极好地发挥了“以桨代船”的写意效果,“我们表现的是压抑环境里的真爱追求,很多是借助幽默活泼来完成的。 ”傻兮兮的潘必正、故意捉弄他的陈妙常之间常常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年轻观众看了会有很多共鸣的。 ” 翁国生还透露,结合剧情,《玉簪记》在演员服装上坚持素雅,往往只用一竿青竹或一支红梅作点缀,舞台背景也是写意为主,表现女贞观的环境主要通过背景投影来完成,放大局部,一个莲花座、一只佛手等来代表全部,至于场面浩大的高潮部分《秋江》则在空旷的舞台上用写意的江景背景来烘托氛围,秋风、秋水、秋色与人物心态有机呼应。在音乐方面,《玉簪记》巧妙选择了《琴挑》部分的古琴曲组合成主旋律,在故事演进、人物展现的不同环节适时响起。“如果把昆曲比作一个古老的青铜器,我们就是在造一座博物馆,好的建筑、好的陈列窗、好的灯光等配合起来,呈现出它应有的璀璨,拉近与现代观众的距离。 ” 白先勇力推苏州首演 “不久白先勇先生就会来苏州。可即使是在美国、在台湾,他也通过网络等了解这部戏的最新推进,第一次连排的录像就在第一时间寄给他,听取了他的意见再来修改。 ”翁国生透露,由于主创人员来自天南地北,网络成为大家及时沟通的最好平台,交流创意、落实细节、分工合作都有序进行,而到了接下来的抠戏、串戏、连排、彩排等关键阶段,大家都会集中到苏州昆剧院。 “我们都特别重视这次的苏州首演。 ”蔡少华告诉记者,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对于世界各地的昆曲爱好者来说,到苏州看昆曲有着“朝圣”的感觉,而这些年苏州通过举办昆剧节、通过有效的昆曲保护和传承体系的建设也在营造越来越好的昆曲演出氛围。“我们把首演放在苏州希望能够更好地打响‘苏州昆曲’品牌。 ” 据了解,全球巡演之余,青春版《牡丹亭》已经两度登上苏州科技文化中心舞台,在各地昆曲爱好者慕名而来之余,本地观众的热烈反应也让大家对《玉簪记》的演出前景充满信心。“记者在蔡少华那里看到了一份详细的工作进度表,除了连排、合成等的排练计划外,已经有一连串的造势活动被排定,在白先勇为主讲人的《玉簪记》艺术讲座之外,10月下旬,苏州昆剧院排定了专门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苏州大学、经贸学院等大学校园,请昆曲名家作讲座,并献演《烂柯山》、《西厢记》、《狮吼记》等在集中展示昆曲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吸引大学生们关注新戏《玉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