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牡丹亭》最好多点叙事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12.04
【版次】第C04版 (文化广场)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中国国家芭蕾舞团新创作的《牡丹亭》,很快出现在深圳的舞台上,这也是这部作品第一次离开北京公演,深圳演出市场的一些策划还是颇具魄力的。
这个来自中国古典文学的《牡丹亭》,经过中国最好的芭蕾舞团体的打造,视觉上美轮美奂,有十分考究的形式感,包括舞台的设计、舞蹈的编排等等,充分展示了舞蹈的形式魅力。有两点是十分可贵的:其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题材、素材,这对发现传统文化价值是一个探索。其二,用一种大张旗鼓的方式展示舞蹈的形式之美,在表达上也有一些新的东西,有一定现代意味。
当然这个作品可能仍处在争议中,尽管节目单上也印着“游园”、“惊梦”、“冥判”等字样,但是这个《牡丹亭》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的,叙事性很弱,这与故事曲折的《红色娘子军》正好是两个极端。
整体看来,这个版本的《牡丹亭》更像个大型舞蹈而不太像舞剧。但是观众难免有一种观看舞剧的期望,而且对于这样一台大型制作来讲,“舞剧”也无疑是更有感召力的。而且,《牡丹亭》首先是一部爱情剧,而芭蕾舞《牡丹亭》的爱情剧分量很弱,更像一个哲理剧,不知是题材的颠覆还是分寸没有掌控好。其实,很多现代芭蕾舞作品也还是很有叙事性的,像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皮德鲁什卡》等作品。虽然是现代芭蕾舞经典,但“现代”主要是体现在音乐上,舞蹈的编排仍保留着很好的叙事性。一个大型的舞蹈作品,因为要包含更多的内容,不能不通过一定的叙事来实现(当然不能再像《红色娘子军》那样包含过于曲折的故事)。一个恰到好处的叙事,能将所有优美的舞蹈串成一个有机体,而不是若干漂亮的片断展示。
《牡丹亭》的音乐由郭文景创作,郭文景有几处采用印象主义音乐,比如第一幕的第二段舞蹈中,几乎全部采用了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还有一段采用拉威尔的《达芙尼和克洛瓦》第三幕的片断素材。这种音乐素材的使用,产生了一种神秘主义的玄思。郭文景的音乐还是很好听的,但是感觉还不够淋漓尽致,还有很大的推敲空间。戏剧唱白与乐队混合,陈其钢在《蝶恋花》中有成功的尝试,郭文景也采用少数唱白,加入到舞剧音乐中来,显得很鲜活。
三身杜丽娘的设计,同样有一种玄学色彩。对于大型舞台作品来讲,叙事是一种最可靠的表现手段。叙事对唯美的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有挑战性,但这才是经典产生的土壤。这个《牡丹亭》有没有可能成为新的经典,或许不好预测。但是,经典作品要求结构完整,能打动人,《牡丹亭》在这两个方面都还有所欠缺。叙事被舞蹈淹没,结构还是松散的,爱情只是一个虚渺的影子。在运用传统题材创作的时候,我认为应该保留足够分量的原著精华,不能过于天马行空,否则很可能只是捕风捉影。
尽管如此,我认为《牡丹亭》还是一部有自己特点的优秀作品,有颇多创新,堪称舞台精品。比法国人的《摇滚芭蕾》、俄罗斯人巴兰钦的《小夜曲》都要好,作为一种舞台样式也值得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