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备览之《牡丹亭》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08.13
【版次】第9版(学术家园)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编者按: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对于非专业而又热爱古典文化的人来说,读什么、怎么读,都是一个技术性的难题。众所周知,阅读古代经典,版本的选择极其重要。首都师范大学国学网近日组织几十位知名学者执笔,推出了囊括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几十部经典的《国学备览》一书。本栏目选择其中一些篇章,对这些文化经典作品的流传和现存的善本情况作一大致的介绍。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简称《还魂记》,又名《还魂梦》、《牡丹亭梦》,汤显祖著。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21岁时中举,文名渐隆,然因拒绝权相张居正的延揽而屡应会试不第。直到张居正去世,才于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次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后升至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论辅臣科臣疏》,抨击朝政弊端,辞意严峻,震动朝野,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两年后迁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毅然辞官,归隐于临川玉茗堂中。汤显祖晚年的精力,主要用于戏剧创作。一生先后创作了《牡丹亭》(1598)、《南柯记》(1600)、《邯郸记》(1601),连同以前所写的《紫钗记》在内,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在“四梦”中,汤显祖自己认为“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剧本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共55出,写南宋时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私自游园,在梦中与素不相识的书生柳梦梅幽会,尽男女之欢,醒来幽怀难遣,抑郁而死。杜宝升官离任,葬女于官衙花园。柳梦梅上京赴试时路过此地,在花园内拾得杜丽娘临终前的自画像,观画思人,终于和杜丽娘的阴魂相会。柳梦梅挖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后柳梦梅考中状元,杜宝拒不承认两人的婚事,最终由皇帝出面解决,全家大团圆。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离合,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令人情眩之处正在于其“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的“生死可还”之境。
《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具北曲泼辣粗犷及南词宛转清丽的长处。剧中生旦诉情多用南词,而描写战争或鬼怪,如《虏谍》、《冥判》等出则间用北曲,正是各取所长。
通行本有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牡丹亭》。今有据《六十种曲》整理本。
(汪龙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