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他为“牡丹亭”而奔波

他为“牡丹亭”而奔波

作者:赵相如 出版日期:1986.11.22 点击数:0

【作者】 赵相如

【报纸名称】:人民日报

【出版日期】1986.11.2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他为“牡丹亭”而奔波

本报记者赵相如

江西赣南地区的大余县,曾有一个景色秀丽的牡丹亭,是我国古代园林名胜之一。明朝大戏剧家汤显祖以此为题,写出了千古绝唱《牡丹亭·还魂记》。从此人们纷纷前去大余县,寻找引起戏剧家灵感的园林胜景。年深月久,如今牡丹亭早已被毁。在它的废墟上,只有两株白玉兰树,形单影双,呆呆地痴望着人们热切而失望的眼神。

“留得牡丹亭子在,晶莹应不让金沙。”当代大戏剧家田汉1963年凭吊牡丹亭时写下的诗句,使一个中年人读了发出感叹。他叫杨立辉,是永丰县政府一个普通干部。他想,在这座园林里,重建牡丹亭,再现这古老文明的风范,为我国多一处旅游胜景,那该有多美好啊!他下决心要汇聚百家心愿,进行一次文明倡议,让人间早日再现牡丹亭。

两年来,他利用工余、节假日或出差之机,走访了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二百多位熟悉牡丹亭历史的我国知名人士和关心重建牡丹亭的干部群众,他们中有巴金、曹禺、贺绿汀、俞振飞、刘海粟、关山月、程十发、林散之、沙孟海、艾青……这些名人听了杨立辉说到重建牡丹亭的事后,十分感动,纷纷为他题字、赋诗、作画。杨立辉并不认识其中任何一个名人,也没有任何后门,他是凭着一颗虔诚的心,为了民族传统文化,以自己百般的诚意感动了这些名人,才使他们欣然命笔的。自然,这些字、诗、画均是极有艺术价值的珍品,将成为未来恢复牡丹亭后艺术碑林中的明珠。我们相信,他这个愿望是一定能早日实现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