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照林南召县南河店镇延岭沟村农民 花生选良种,每亩可望多收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7.03
【版次】第A7版:新农村周刊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本报记者 王 冰
特约记者 廖 涛 姜纪增
南召县是我市花生主要种植区,年花生种植面积在25万亩左右,是豫西南优质小果花生米的集散地。7月1日,雨刚刚停下,记者在该县农技专家的带领下来到南河店镇延岭沟村,在村民吴照林开垦的花生地里,记者看到,接连几场透墒雨过后,地里的花生苗泛着层层绿波。
“多亏今年我继续引进了新品种,前一阵子旱得不行,还是挺过来了。”老吴看着绿油油的花生苗说,“我今年一共种了5亩花生,全部是‘远杂9102’。县农技专家说,这个新品种抗旱耐涝不死秧,产量还高。”据老吴介绍,这些花生地都种十几年了,重茬严重,没有改良品种前,年年在花生开花期发生病虫害,出现死苗现象,乡亲们为此伤透脑筋。
同行的县农技专家对记者说:“近几天雨水充足,花生上面在分蔓,地下在‘下针’,新品种花生的叶子厚、颜色深、秧苗壮、开花稠。‘远杂9102’是我们从省农科院引进的,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死棵率’比‘铁爪’、‘8908’等品种低20个百分点,亩产达600斤左右,高效田亩产940斤,平均增产高达25%。”
望着长势喜人的花生苗,吴照林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感慨道:“远杂9102’主要特征是优质、抗病、高产。俺这儿是花生种植主产区,但由于花生种植年年连作,死棵现象严重,少数地块几乎无法种植。3年前乡政府免费把新品种送给俺,引导俺改良了当家品种,全部种植了‘远杂9102’, 按现在市场价格测算,俺种植的5亩花生,预计每亩能增产100多斤,今年最低增收2000多元。改良的新品种淘汰掉原来自家留用的品种,这就是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