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联手吴彤“跨界”琴笙和鸣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1.12
【版次】第A19版:人文·娱乐
【入库时间】20140110
【全文】
马友友与广交在武汉演出。
11月7日晚,享誉国际的大提琴家马友友在广州星海音乐厅演奏完后,与广州交响乐团的乐手们来到武汉琴台音乐厅,为“第二届琴台音乐节”带来闭幕音乐会。作为重头戏,下半场上演的正是由广州交响乐团联合委约作曲家赵麟为大提琴、笙与管弦乐队量体打造的协奏曲《度》。作品分为《相》、《喜》、《悟》三个乐章,马友友和笙演奏家、歌者吴彤这对“丝绸之路”的默契搭档,在为他们度身打造的作品中,展开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乐器的对话。
“跨界”之马友友演绎玄奘取经的艰难
马友友游弋在古典、爵士、流行和世界民族音乐多个领域,他创建的“丝绸之路”音乐探索项目,致力于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音乐的交汇点。此次由他演绎的《度》,是由中国爱乐乐团与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联合的。
作品《度》在马友友看来,不是一部强调炫技的作品,而是一部希望“将哲学放进音符中”的作品,音乐家在创作中试图“寻找思想、寻找灵魂”。大提琴宛如一位老者在缓缓讲述,笙则仿若神灵不断给人以鼓励、信念和希望。
这首《度》是作曲家赵麟为他度身定做的,取材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了玄奘取经从苦难、彷徨到归于平静的历程,在马友友看来,“相、喜、悟这三个乐章从不同角度演绎了玄奘求真的艰难与坚韧,表达了追求梦想的信念。”他颇有感触地说,“音乐就好像冰山一样,你听到声音,不过是你看到的冰山一角,看不到的一大部分都在海里。所以,我希望能从事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去想、去学习、去了解。”
“跨界”之广交力推民族原创音乐
演出中,马友友和吴彤的大提琴和笙的合作让人大呼过瘾。谈及吴彤,他的身份有些复杂,从“轮回”乐队前主唱,到青年民乐演奏家,再到流行歌手,似乎多重身份,但毫无疑问,“轮回乐队前主唱”应该是他被大众叫得最响的名字。由吴彤改编的一曲《烽火扬州路》以金戈铁马的大气磅礴之势在中国摇滚史上掀开了民族化摇滚的新一页,使乐队在当时众多的摇滚乐队中脱颖而出。
吴彤出生于音乐世家,“虽然我现在走的是国际性的音乐道路,但对我的家庭对我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它就是一个民族音乐的传承世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到我已经是第4代了。”
武汉演出期间,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郭文景作曲的《民族组曲》还是《愁空山》、赵麟的《度》,都用西洋的表现手法来演绎中国文化,非常值得思考和借鉴。“民族音乐的创作真的只有一条路么?广交在民族交响的道路上也有不少成功的作品,比如郭文景的《东方红日》、陈怡和周龙的《虎门1839》等等。”陈擎说。
据陈擎介绍,今年广交新乐季在推动原创新作品的力度相当大,“10月19日刚刚在北京进行世界首演的周龙的《九歌》,当晚网络直播,由广交演奏;而这一次马友友的合作是联合首演;明年我们有计划做中国作曲家的原创作品重新推向舞台。”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周豫 武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