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吴彤是我们的运气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4.08
【版次】第C4版(天天副刊 读家酷评)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我一直听见自己的笙音》
■音乐人:吴彤
■唱片公司:大国文化
■发行时间:2010年10月
■读家:蒋慧明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音乐实验.。不为市场所左右,不为流俗所裹挟。
提起吴彤这个名字,或许不少人和我一样,还停留在“摇滚青年”的印象上。直到这张专辑《我一直听见自己的笙音》的出现,由一曲《早餐》开始,听者的心,亦慢慢沉静下来。温馨的家居场景,一改曾经的叛逆与桀骜,于母爱的柔光中,款款唱出源自内心的感恩。俨然一阕恬淡的抒情小品,《早餐》的温暖,令人对吴彤的音乐产生了不一样的期待。
曾经有人评价过吴彤的声音——“很爷们”,这应该是与时下流行乐坛上充滞的所谓华丽唱腔,那些动辄无病呻吟自怜自恋的歌手相对而论的吧。《我一直听见自己的笙音》这张专辑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吴彤返璞归真的创作和演唱上。前五首创作曲目,无论是《春秋配》、《再苦也比月亮幸福》的苦情,还是《记得》的深情,或是《早餐》的清新和《下雪了》的纯净,他用略带沙哑的歌声演绎出了一个个音乐故事背后的温度与感动。
显然,原轮回乐队主唱的身份,于吴彤而言,已是过去式,不再有《烽火扬州路》那样的激越与高亢,尽管民乐与摇滚的结合曾经一度被视作他的个人标签;而今的吴彤,音乐人的头衔前面更被冠以了“国际化”的光环。电影《东邪西毒·终极版》的音乐制作,马友友 “丝绸之路乐团”的演唱和演奏,以及第52届“格莱美”最佳古典跨界音乐专辑奖的经历,都令其视域更加开阔,音乐元素的运用更加自由舒展,所传递出的音乐核心也不再拘泥于个人情绪的宣泄,而是融入了更多关于生活、生命的思考。
所谓“跨界”,我理解,不仅是音乐风格的融合,还有对各种音乐元素的广泛吸收、重组,然后释放。我一直相信,好的音乐和好的文字一样,不必语不惊人死不休,却能润物无声、沁人肺腑。就像专辑中收录的唯一一首器乐曲《笙音》,由一段现场演奏中的即兴旋律日积月累而成。在这里,演奏的技巧已然退居其次,春风拂面般萦绕听者耳畔的,只有那些清越、柔和的音符,简单而纯粹,出自吴彤对音乐的自由表达。
其次,便是配器、编曲的耳目一新。《下雪了》中的古琴、埙与印度鼓的合奏,《春秋配》间奏中的京腔叫板,以及笙、箫、三弦这些民族乐器的登场,旋律甫一响起,音乐情境瞬间便有了别样的生气和情趣。专辑中三首改编自民歌的《望春风》(台湾)、《花儿爱少年》(青海)和《燕子》(哈萨克),或温婉或奔放或凄美,在保持民歌原本的质朴简约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古典的韵味和时代的节奏,最典型的莫如《望春风》中大提琴演奏的巴赫旋律,与吴彤吹奏的笙音以及闽南语演唱,尽管横跨古今中外,却不见丝毫罅隙,浑然一体。
整张专辑中,我个人更偏爱的,还是根据北方曲艺改编的《塔玲珑》。2006年的第四届曲艺牡丹奖颁奖晚会上,一曲重新配器改编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让我开始关注吴彤这个名字。两年后,再次应邀为第五届曲艺牡丹奖颁奖晚会写歌的吴彤,不负众望,为大家带来了这首《塔玲珑》。不仅赢得了现场众多鼓曲名家的青睐,更令人欣慰的是它并非简单的应景之作,而是成了保留曲目。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熟悉的西河大鼓的曲调,配上三弦特有的韵味,真是有一股说不上来的亲切和会心。尤其间奏部分加入的一段天津快板的旋律,和最后一句“我唱得不好,请您多批评,纹儿了哇了响纹儿嗡”,更添几分诙谐与俏皮。
比起那个金戈铁马铿锵激烈的摇滚吴彤,我更喜欢如今这个举重若轻大气灵动的音乐人吴彤。诚如著名的音乐制作人姚谦所言:在“相对喧嚷满天、标签分界的声音中”,遇到吴彤是我们的“运气”。不为市场所左右,不为流俗所裹挟,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音乐实验中,作为听者,我们分享着他的行走、阅读、思索、感悟,豁然开朗,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