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心灵的解药
【副篇名】_访话剧《解药》编剧吴彤主演李龙吟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5.31
【版次】B03版:城市周刊-艺坊
【入库时间】20140710
【全文】
两个男人一台戏?直击现实生活中爱与生死的主题?
两个男人一台戏。近日,由国家殿堂级话剧团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话剧《解药》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直击现实生活中爱与生死的主题。故事讲述两位看似成功,但实则 “六根不净、狼性不足”的中年男士各自的心理隐疾与软肋。全剧以充满机锋的台词,试图在黑色幽默中引起思考。这也是北京人艺的小剧场话剧首次登陆中山舞台。在演出前,编剧吴彤与剧中“赵总”的扮演者、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之子李龙吟接受采访,探寻都市人的心灵解药。
编剧吴彤:透过《解药》,照见自己
记者:为何会编写《解药》这部戏?
吴彤:我本身是北京人艺创作室主任,工作上会接触到包括翻译、原创、历史等各种各样的剧本。2012年,我们推出了日本编剧三谷幸喜所写的《喜剧的忧伤》,由陈道明与何冰主演,当时颇为轰动。我参与了整个流程,也一直想创作些有分量的东西,受此启发,就思索着是否可以尝试写两个男人的戏,并开始构思。
我把剧本设计成心理疾病病人到诊所问诊的场景,而病人实际上对医生了如指掌,但最初却佯装不识,随着剧情推进,两个人物的关系开始纠结、拧转,最后带来意外的结局。剧中特邀李龙吟老师作为荣誉演员参演,他本身是北京演艺集团的副总,身份刚好契合戏里的人物设置。而饰演心理医生的杨佳音则是北京人艺的优秀年轻演员,这样一老一少搭配,一个沉稳,一个调皮,便能形成反差。
记者:应该来说,这是个比较现代的题材?
吴彤:对,这个题材很接地气,都是眼下发生的事情,譬如现代人所面临的困惑和纠结,怎样才能自我救赎等,实际上是想往心灵深处探究的尝试。如今心理疾病日益普遍,很多人原来也不愿意把它公之于众,但精神上的纠结、压力等,使人们每天都必须面对很不堪的现实。我把两个人物都设置得表面光鲜,一个家财万贯,一个受人尊敬,但再往下探究,就会显现出不同的侧面或背面,而在最后我希望把它引向积极生活的方式。
此次到中山已是《解药》的第六十六次演出,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与关注点,我在设计对白时,几乎每过两三句话,机锋就要迅速转换,让剧情节奏更快,每段都有可看可读的点。此外,我希望实现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交流,使大家看到剧中人,就像看见自己,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
记者:现在北京人艺大概的发展状况如何?
吴彤:人艺这些年都在一直走出去,每年都有巡演。现在由孟冰改编自陈忠实原著的话剧《白鹿原》将在天津演出,《雷雨》和五部小剧场作品会在八月份到上海。人艺一直致力于原创现实题材的戏剧方向,像《茶馆》、《龙须沟》也都是如此,它的特点是草根、平民,从接地气的细节里萌生出向善的主题,如今也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宗旨。
主演李龙吟:我欠父亲一出戏
记者:李龙吟老师,听说这部戏是您向父亲的致敬?
李龙吟:是的,当时北京人艺邀请我参演话剧,告诉我整部戏只有两个演员,我那会还没看剧本,就毫不犹豫答应了。十几年前,我曾创作并主演了话剧《马骏就义》,但在我父亲特意到北京看戏时,我却怯场了,因为他戏演得很好,我怕他失望,没敢演,所以就让B角上场。结果我父亲在前年十一月去世了,一辈子都没看过我演的戏。这对我的感情打击很大。我当时想着,我要还父亲一个角色,一个心愿。
以前,父亲觉得我怎么发展都行,就是别演戏。好演员需要各方面的条件,而我经过文革耽误了青春,年纪大了再当演员成功的几率也很小,所以他没希望我走这条路。父亲认为演戏是很认真、艰苦、严肃与崇高的事,要对观众负责,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从接到角色到出演再到公演后的反馈,都需严阵以待。只要戏还在演,他就没停止过研究。演舞台剧,只要进了化妆间,他就不允许任何人说闲话,因为他要准备角色,按其行动与思想进入状态,这种气场要沉淀几个小时。
记者:那您是如何准备这部戏的?
李龙吟:这得感谢编剧把这部戏写得有意思,戏剧冲突、矛盾转换都设置得特别好,导演也处理得当。我演的企业老板功成名就,却没有乐趣不想活了,觉得花钱都没意思,心里有疾病,只能看医生。这个心理医生也是个高高在上的人,自言终日看些脑袋进水的患者。在讨论病情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也有心理疾病,所以两个人物的角色大逆转,成了我给他看病,从他训我变成我训他,待他老实了又开始救他。
在现实生活中,我是国企的管理者,整天开些没必要的会,遇到很多无法解决却必须面对的事,等于带着镣铐跳舞。这对我揣摩角色算是体验与情绪借助,许多台词,特别是关于快乐的探讨,是我自个儿本身就这么想的。
时隔十二年再演戏,其实一开始还是觉得挺生疏,当初想着演过十场就可以到达让我父亲看的水准了,但演过了五十场,就知道演十场时还没准备好。而现在演过六十场,每次依然都有心得与进步,所以好戏就是常演常新。
记者:但是如今的影剧演员好像并没有那么注重角色体验了。
李龙吟:所以戏才不好,票卖得多也没有用,不会留在历史上。现在很多演员都不看原著了。我们演戏讲究准备角色三要素,我从哪来,我来干什么,我要去哪,这样才能有依据,演得准确,抓住情绪和节奏。
记者:另外,海报上的“解药”两字下有您的印章,那是您的笔迹?
李龙吟:对的,其实我算是书法家黄苗子最后的入室弟子,这两个字是隶书与篆书的结合变形,也是跟他学的。我把“药”字的篆书繁体稍加变形,使它看起来像药葫芦和药勺子。这样既贴合主题,又能有更多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