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吴彤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4.20
【版次】第06版 (文化长廊·连载)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不久前颁出的美国格莱美音乐奖,“最佳古典跨界专辑”是《马友友和他的朋友们:欢乐与和平之歌》,作为马友友的“朋友们”之一,吴彤与之合作,在上海特奥会开幕式上表演了歌曲《快乐》,因此也成为获奖者。
获奖当然是好事,不过既然藉此看见了吴彤的名字,只知道“格莱美”和《欢乐》,还真是有点浪费。这个出身于满清皇族、音乐世家的吴彤,其实身份“复杂”,故事不少。
民乐神童
在吴彤的记忆中,一切重要的时刻似乎都是发生在下午。
他说那天是他5岁时候的一个下午,父亲拿出一个特别漂亮的小乐器,说:“这是你爷爷做的。”那是一把罕见的、用红木制作的笙,他家家传的宝贝。“从此我就开始了漫长的黑暗的童年。”吴彤说。
笙的入门很难,因为是非常少见的和声乐器。小小年纪就要死记硬背那么些东西,吴彤才吹了两天就烦得要命。严厉的父亲却让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吹笙,这无疑让吴彤痛苦不堪。他反抗的方式就是使劲吹那件珍贵的红木笙,希望把它吹坏就解脱了。然而无奈的是,每次他把笙吹坏,父亲很快就把它修好了——谁让他生在民族管乐制作大师的家里呢?世家出身的孩子,从一开始命运就不容反抗地被决定了。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吴彤就在北京市的比赛中拿到第一名,小小年纪就成了独奏演员。12岁的时候,他在全国比赛中拿到了少年组的第一名。他是当年北京市少年宫有名的“民乐神童”。当他顺利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学习的时候,老师说:“早就等你来考,去年你怎么没来?”但是“民乐神童”仍然对自己“被逼成才”的音乐天赋毫无感情。
记忆中仍旧是一个下午,13岁的吴彤被关在家里,无奈地听着院子里孩子们跑来跑去的玩耍声。知了在叫,他突然不想按照墙上贴的谱子练,想由着自己瞎吹。他仿佛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神游,闭着眼睛吹啊吹啊,那感觉棒极了。他第一次感到自己在笙面前那么主动,醒悟到自己是不是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
进入音乐学院后,吴彤跟随杨守成老师学习,老师把从民间艺人那儿学到的音乐和技艺全部传授给学生,吴彤因此得到了深厚的传统音乐技术和表现力的训练。之后他又师从曹节。曹老师告诉吴彤,无论什么书你都应该去看,无论什么乐器都可以去学,无论什么曲子尽管去吹,应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演奏音乐、看待世界。这无疑给进入青春叛逆期的吴彤打开了另一扇门。
摇滚歌手
被天赋和优秀教育造就的吴彤,却在少年时代将自己的音乐道路转了一个弯:他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又恰逢躁动不安的20世纪80年代末,急需表达自我、张扬个性,充满了对传统的叛逆和对现代的追逐,直接摇摆身体、宣泄情感的摇滚乐一下子迷住了他。
17岁的吴彤吹起了萨克斯,跳起了霹雳舞,写自己的歌,开始走上了“在传统中摇滚”的道路。他的第一首摇滚作品,就是令他一举成名的《烽火扬州路》:“千里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这样被他高亢地摇滚起来。1991年,大学刚上了一年的吴彤与赵卫、周旭、李强等几位出身专业院校的乐手正式组建了“轮回”乐队,这支摇滚乐队一出现就因为“学院派”而引人注目。乐队第一张专辑《创造》两个月内销量突破20万张,《烽火扬州路》也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化摇滚的重要代表作。
在兴盛与压抑中前行的中国摇滚逐渐走入了冷静的低谷。一直尝试在摇滚中融合民族化特色和学院派技术的轮回乐队也尝到了被边缘化的滋味——在摇滚圈的边缘化,在媒体的边缘化,在民乐圈的边缘化。从一开始的被热捧到受冷落,让吴彤实实在在地明白了不能浮躁、踏踏实实、磨练心境的滋味。
1999年,轮回乐队创作的单曲《春去春回》被中央电视台2000年元旦跨世纪晚会选中,那是中国摇滚乐队第一次登上央视舞台,成为摇滚乐被主流社会认可的一个标志。
跨界音乐人
1999年,吴彤应邀在美国密执安大学作了一次关于中国民族管乐的讲座,之后该校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盛宗亮问他,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正在做一个“丝路计划”,有没有兴趣一起玩?马友友是蜚声国际的跨界音乐家,能与他合作让吴彤非常有兴趣。要面对一群国外的职业音乐家一起演奏,自己外语还不好,吴彤心里的确发虚。
然而从排练开始,吴彤就觉得太从容了。父亲当年扎实的传统音乐教育终于在此时开花结果,“就好像我父亲在有生之年给我存了一笔款。”他笑着说。“民乐讲究的是修身,生活的阅历会赋予音乐更多的内涵。过去我把笙的所有作品都吃完了,十年过去以后我重新拾起民乐,这十年的生活阅历恰恰是对我的滋养。遇到马友友,使我能在一个国际平台上施展民乐的才能。”以笙演奏家和摇滚歌手身份加入“丝绸之路”乐团的吴彤,从此开始了音乐生涯的另一条路。
吴彤扎实的民乐演奏功底和做摇滚乐带来的节奏感和即兴演奏能力,让他在丝路乐团中显得十分特别,他迅速从演奏者走向了创作者。他与其他音乐家合作改编的《兰花花》、《十面埋伏》等中国民间音乐,都成为丝路乐团的代表曲目,分别有室内乐版、大交响乐版等不同版本的演出,充分展示了中国民乐的魅力和各种可能性。
如今,吴彤已经和马友友合作了10年,成为“丝路乐团”的核心骨干。这10年不仅拓宽了他的音乐之路,激发了他更多的音乐潜能,使他更为国际化。今年,他更是因为与马友友的合作而与之共享了格莱美奖“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奖,一时间风头无两。
“非遗”传承人
吴彤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就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氏声管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吴彤家是正黄旗皇族,清朝结束之后,他的曾祖从宫廷乐师那里学到的乐器制作、修理技艺为生。吴彤的爷爷吴文明不仅继承了乐器制作技术,开创了“宏音斋”乐器制作品牌,还是擅长演奏笙箫,制作和改革乐器的大师。吴家的乐器制作技艺到了吴彤父亲吴仲孚的手上更是发扬光大,他制作的笙、管、笛、箫、埙等乐器为业界翘楚。
吴彤从小就跟随家里学做乐器,不过父亲看他是块演奏家的料,没让他学太多,倒是姐姐吴景馨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恢复了“宏音斋”的品牌,既谙熟和遵循传统技艺,又能改革和创新。她带领“宏音斋”恢复了多种敦煌仿唐乐器,又革新了传统的唢呐和笙。
对于传承人的身份,吴彤认为自己主要的任务是把笙管这类中国传统乐器更多地展现给世界:“我是扛着反叛的旗,承接着传统,其实很多老艺术家也是从反叛的过程中走过来的,传统也是在不断地吸收着新鲜事物、自我修正着往前走的,我不认为我现在做的就不是传统,我希望今后能够在国际上把中国音乐推广给更多的人。”
吴彤说,国外还有太多人不了解笙,常常有人看见台上的他就问:“那个拿着一把竹子上来的人是谁?”他就会介绍,笙是你们管风琴的老祖宗。他说:“通过我在世界舞台上的演奏,笙多了几十首作品,这些作品会一直传下去,这也是一种传承。” 北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