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追思吴彤

追思吴彤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3.1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海峡都市报

【出版日期】2011.03.18

【版次】第A12版 (福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10620

【全文】

她是名门望族的千金,14 岁参加新四军,她是福建电影事业的开拓者,筹拍了福建第一部故事片,3 月12 日,她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为拍《小城春秋》请出杨成武“保驾”

1955年吴彤从部队转业来到福州,成为福建电影制片厂的负责人之一。1958年制片厂建立时,主要拍摄新闻纪录片,但是吴彤深知电影厂要发展,要走拍故事片的路子,并一直为此做准备。“文革”后,她担任制片厂厂长,就筹拍了我省第一部故事片《小城春秋》。

谈起《小城之春》的拍摄,吴彤的儿子蒋雷和女儿蒋露说起母亲当年的艰辛。

1980年,尽管拍摄故事片对福影厂来说是第一遭,但吴彤认为,要办事业,胆子就要大,所以顶住了反对之声。当时福影厂一穷二白,但没钱就贷款,没人就向其他电影厂借。

可当《小城春秋》准备开拍时,一个让人担忧的消息传来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也打算拍《小城春秋》。而福影厂那时还没有故事片拍摄权,北影厂这一“搅局”,前期的投入和准备眼看就要泡汤了。吴彤急了,于是带着编剧到北京,找到杨成武将军,请他支持家乡的电影事业。老将军随即写了两封信给文化部部长和北影厂厂长,就这样,福影厂保住了《小城春秋》。《小城春秋》这部影片卖了80万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票房,还为福影厂拍故事片奠定了基础和声誉,让福影厂有了拍故事片的资格。随后又拍摄了讲述回城知青为生计出路而到街头摆摊的故事片《路》。

1984年,全国故事片厂大批“下马”,想到福影厂很可能又不能拍故事片了,着急的吴彤打算再上京求援,在项南书记的建议下带着《路》上北京,最终保住了故事片拍摄权,而当时全国只有16家电影制片厂获此资格。

这一年,吴彤还放开胆子,让福影厂与香港的一家影片公司合拍武侠片《木棉袈裟》,开创了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先河,该片获得了当年的文化部优秀故事片特别奖。

N栏目主持 陈钟兰实习生 赖现

上世纪80年代,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福建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反映厦门地下党斗争历史的故事片《小城春秋》。影片上映后,风靡全国,而筹拍这部影片的是福建电影制片厂的创始人吴彤。3月12日,吴彤女士因患骨癌逝世。昨天上午,在福建省立医院,前来瞻仰吴彤遗容的亲友,不由缅怀这位老革命为福建电影事业所做的贡献。

富家千金14岁投身革命

吴彤出生于苏州一个富裕人家,其父曾在英德等7个国家深造,母亲则是无锡的名门望族。

1937年中日凇沪战争爆发,战火蔓延到苏州,吴彤一家逃到上海法租界。在逃难途中,14岁的吴彤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国土被日军蹂躏。那时吴彤特别崇拜新四军,当听到新四军在扩军时,她连夜离开上海加入了新四军。临走时也未告知母亲,害得母亲在报纸登寻人启事,父亲也急忙从欧洲赶回上海。得知女儿参军后,写信告诉她这次回国给她带了60件珍贵礼品,其中有蔡斯相机、RCA收音机、英国羊绒套装等,想用“糖衣炮弹”将女儿哄骗回来,可她却不为所动。

她与时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团长兼江南抗日总队司令员叶飞的相识,也被战友们传为笑谈。一次有位战友病倒了,她跑到伙房去讨开水,碰到几个人正在那里谈话,她一进去就冲着一位穿草鞋、脸上胡子没刮的人问:“炊事员,哪里有开水?”在场的人都笑了,说:“他是我们的司令员!”就这样,叶飞便记住了这个小丫头。1999年春,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叶飞生前最后一次到福州,看了吴彤参加的东进艺术团演出,演出后还跟她提起这件往事。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