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民增收的好书记 ——记三都县大河镇龙场村党支部书记吴炯□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9.27
【版次】第2版: 二版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脑子灵活,有干劲,点子多,能为群众办实事”这是龙场村群众对村支部书记吴炯的总评价。几年来,在吴炯的带领下,三都县大河镇龙场村呈现出社会安定,干群和谐,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局面。昔日泥泞的入村简易公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一幢幢崭新的民房拔地而起,自来水伸向各家各户,农用车来回奔忙。提起这些变化,群众无一不说,这一切都凝聚着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吴炯的汗水和心血。
夯实基础谋发展 增强支部凝聚力
龙场村位于大河镇东北面,距镇驻地2.5公里,距县城15公里。该村辖8个村民小组321户1391人,是布依族、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吴炯上任后,立即组织召开村组干会议,认真分析了过去班子战斗力不强的原因,讨论决定把实践“三个代表”、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衡量村干部各项工作的主要指标,并组织村干部到县内农村党支部建设与经济发展做得较好的先进村参观学习,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好的都匀、独山等地取经。在抓村级组织建设的同时,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切实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先后向县、镇跑资金、争项目,解决了龙场小学教育设施差、教师无住宿点、无办公室、学生无体育活动场地等问题;新修了1.2公里的入村水泥道路,解决了全村1300多人的人畜饮水问题,实现了龙场村几代人梦寐以求的饮用清洁卫生水的夙愿。在他带领下修建沼气池190余口,拓宽各组入寨道路硬化3公里,新修三面光水利沟4000余米,建成了250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大楼。2008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43吨,人均吃粮439公斤,人均纯收入3845元,位居全镇第一,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调整结构促增收 农民群众得实惠
“种粮吃饭,养鸡称盐,喂猪过年”是龙场村群众历史的真实写照。如何改变观念,走出小农意识怪圈,是摆在吴炯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龙场村适宜发展种植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勤劳的龙场村群众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就有了种植早菜蔬菜的传统。由于缺乏技术指导,一直形不成规模,种植的品种也比较单一,所种的蔬菜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2003年初,在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吴炯组织召开会议,提出了将寨前大坝全部规划为早菜种植基地发展早菜的构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通过。为解决村民无资金的问题,他为全村87户种植户争取到了8万余元的帮扶资金,并申请县农业局派技术员长期驻村指导,手把手地教村民育苗、移栽和田间管理。全村第一次就种植了136亩黄瓜、番茄、青椒、西葫芦等7个品种的早菜。第一季度蔬菜采摘上市,87户早菜种植户共收入60万余元,超过了种植一年水稻、油菜的收入。村民艾培国家有5亩良田,过去种水稻最多收3000公斤稻谷,折算下来不过3000元。在吴炯的动员下,艾培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3亩良田改种番茄、仅第一季度就收了15000多公斤,毛收入达15000余元。发展早菜,使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尝到了甜头。因种植早菜收入增加,新建房屋的群众达100多户,早菜已成为龙场村的主导产业。
龙场村属于平坝低海拔高热地带,通过一番调查,并在相关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吴炯认为,龙场必须立足气候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特色气候优势,打“季节牌”、唱“特色戏”,走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之路。基本上形成了“蔬菜——水稻——蔬菜”的“一年三季”立体多熟种植模式,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提升蔬菜产品质量,他带领广大群众大胆引进适宜当地气候的以色列精品系列、铁将军以及圣吉亚等西红柿品种进行种植,实现了绿色无公害、富营养高品质的早熟环保型安全有机食品,且价格可观,销售量大,通过推广一年三熟种植,每亩可创收万元以上,实现了“万元田”的目标。
做好示范抓服务 引领村民奔小康
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全村两个文明建设进程中,吴炯十分重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和示范引导作用,制定了党员干部学习培训计划和学习制度,重视抓好党员干部的培养,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培训,如今全村党员干部每人都能熟练地掌握了2至3门农业技术,增强了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今年4月,大河镇公开选聘脐橙种植辅导员,吴炯以高票获聘为脐橙种植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吴炯时时处处以自己的行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发动群众建沼气池,农户原先思想认识不到位,都不愿意筹集资金开挖修建,吴炯率先带头,自家建成了沼气池投入使用后,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参观,打消了群众顾虑,现全村已建成了沼气池190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