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爱,并坚持着 —— 宁波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十五年工作回眸

爱,并坚持着 —— 宁波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十五年工作回眸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6.29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黔东南日报

【出版日期】2011.06.29

【版次】第01版(要闻)

【入库时间】

【全文】

 

今年是中央决定宁波市对口帮扶黔东南15周年。15年来,宁波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动感情,真给力,扎实开展帮扶协作工作,有力促进了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甬黔两地情同手足、亲如一家。

为了中南海的嘱托

党性良心爱心,凝聚成一颗责任心—— 

时间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在20世纪末用8年时间基本解决我国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贵州是我国贫困县比较集中的省份,共50个,而我州就占有14个。

1996年9月,中央作出决定:由深圳、青岛、大连、宁波帮扶贵州。这是中央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以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战略构想的一项重大决策和战略举措。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自致电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要求转告宁波市委认真做好对口帮扶贵州的工作。

当年11月,宁波市首个党政代表团前来我州考察,落实帮扶措施。经两地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决定按“二对一”的结对方式,由宁波的慈溪市和市贸易局、北仑区和市城建局、鄞县和市农办、象山县和市经委、奉化县和市工商局、江东区和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分别对口帮扶我州雷山、台江、麻江、黄平、丹寨和三穗县。双方按照“让千家万户得益,让千家万户致富”的方针,制定帮扶规划、确定帮扶目标和工作重点。

宁波市的书记、市长们来了,各县(区)的党政领导、工商界人士来了,时任市扶贫办主任的张祖安同志更是踏遍了黔东南的山山水水……

爱心洒向苗乡侗寨

中央的安排是对宁波的信任,贫困地区群众的期盼是宁波的动力。

十五年来,宁波按照“近抓解贫济困联感情,远助教育强少年,注重造血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在苗岭大地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帮扶赞歌。

情系民生抓基础,新村美景如画来——

走进三穗县吉洞村,绿树掩映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通往村寨的水泥路整洁宽敞,村庄规划有序、整齐别致、空气新鲜,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欢声笑语,让人深切感受到宁波的帮扶给该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众口一词称赞:是“托了宁波市的福”!

看,这条宽阔的村道,以前既窄又坑洼不平,人们进出很不方便。2008年以来,在宁波市和三穗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先后投资100万余元(宁波投资75万元),为吉洞村铺进村水泥路和步道硬化、修排污沟和沼气池、建寨门、安装路灯,实施人饮消防工程和房屋院落整治、建村级综合服务楼和葡萄园等,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观。吉洞村的变化只是宁波帮扶我州诸多村寨的一个缩影。

在农村帮扶中,宁波市共资助2438.5万元,在我州实施对口帮扶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和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57个;资助2702万元帮助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遍及三穗、雷山、台江、凯里、丹寨、黄平、榕江、黎平8个县(市)。其中,修村级公路及进村步道约230公里,解决近20万群众行路难问题;援建人饮工程28处,解决了6万群众饮水困难问题。这些村通过实施宁波对口帮扶项目并整合州、县政府项目资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群众人居环境,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农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

着眼长远助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也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希望。结对帮扶以来,宁波市对我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州不单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更简陋——校舍破败、桌凳高矮不一、教具图书稀缺。但不论条件多么艰苦,各地师生却充满了兴教求知的欲望,这一切令宁波同志十分感动。他们除了各级政府出钱助教,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捐资助学和支教活动,许多宁波的企业家、宁波籍海外人士都积极参与到支黔助学活动中来,他们的故事在各地传为美谈。台湾的朱英龙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下转第三版)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