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牵共谱华章——宁波市及浙籍企业家帮扶支持黔东南州发展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9.06
【版次】第01版:要 闻
【入库时间】20121120
【全文】
大爱无疆,无论播撒在哪里,都会结出爱的硕果。
今年是中央决定宁波市对帮扶黔东南州16周年。16年来,我们深切地感受着发生在贵州·黔东南和浙江·宁波两地心手相牵的大爱;16年来,我们看到了浙江省、宁波市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使一大批浙籍企业家踏上黔东南大地投资兴业,有力促进了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
甬黔两地,山海之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肝胆相照的情怀,才有了共挡风雨、共奔希望、共谱华章的力量。
山的呼唤 海的奉献
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内陆地区人民期盼加快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1996年9月,北京,中南海。
中央作出决定:由深圳、青岛、大连、宁波帮扶贵州。其中,宁波市对帮扶黔东南州和黔西南州。
中央精神传到宁波,宁波市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意识到,一定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用扎实的措施和有效的工作帮助黔东南苗侗同胞改变贫困面貌。11月,宁波市首个党政代表团赴黔东南州考察,落实帮扶措施。经研究,双方本着“让千家万户得益,让千家万户致富”的理念,制定了帮扶规划、明确了帮扶目标和工作措施。决定按“二对一”的结对方式,由宁波的慈溪市、象山县、市教育局等13个单位分别对帮扶黔东南州的雷山、台江、三穗等六县。
宁波市的书记、市长们来了,工商界人士来了。他们牢记责任、怀揣爱心,进村寨、看农户、察学校,访贫问苦送温暖,发掘优势献计策,把中央的嘱托认真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项目和行动上。
黔东南州的各级、各类干部分期分批奔赴宁波考察学习,取真经,增才干。
16年来,宁波和黔东南两地领导频繁互访、接洽沟通,双方按照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物质帮扶与智力帮扶相结合、项目带动与典型示范相结合的原则,多方式、多途径协作,推动帮扶工作有效开展,黔东南经济社会获得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
情的传递 爱的延伸
中央的安排是对宁波的信任,黔东南人民的期盼是宁波的动力。
16年来,宁波在苗侗大地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帮扶赞歌。“宁波”成为黔东南人民最熟悉的城市名片。
抓基础,惠民生——
8月20日,记者来到雷山县郎德下寨,进得寨门,步入由清一色鹅卵石铺就的人行步道,你可以方便地到达想探访的任意一户农家。
“我们寨子现在整治得好罗!过去逢年过节搞活动没有一个像样的芦笙场,通往各家的路也都是泥巴路,很不好走。感谢宁波同志的支持!”见到记者,村民陈正勇毫不掩藏对宁波同志的感激之情。
据雷山县扶贫办主任杨再珍介绍:2006年以来,宁波市政府及市贸易局共投资264万元在郎德下寨实施新农村建设,为该村新修办公楼、奥运火炬路径及村寨步道、风雨桥、寨门、芦笙场及休闲长廊、排污沟和停车场等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郎德下寨的变化只是宁波帮扶我州诸多贫困村寨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16年来,宁波市共资助2699.5万元,在我州实施对帮扶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和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60个;资助3135万元帮助修建村级公路及进村步道约250公里,解决近20万群众行路难问题;援建人饮工程28处,解决了6万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谋长远,扶教育——
扶贫要扶智,扶智抓少年。结对帮扶以来,宁波市对我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
由于投入不足,黔东南州许多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校舍破败、教具图书稀缺。但不论条件多么艰苦,师生们却充满了求知的欲望,这一切令宁波同志十分感动。他们除了各级政府出钱助教,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捐资助学和支教活动。许多浙江、宁波的企业家和宁波籍海外人士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美谈。台湾的朱英龙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8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凯里学院。走进校园,“宁波教学楼”、“秀山教学楼”首先映入眼帘,校门正中远处高高矗立的“秀山图书馆”,以及校园中一排排标有“秀山楼”字样的学生公寓,在阳光照耀下更显恢宏与大气,它们分别是由宁波市捐赠200万元、朱英龙先生捐赠2250万元修建的。
类似由宁波企业家、爱心人士捐资兴建的教学楼,在黔东南州中小学校随处可见。据统计,自1997年以来,宁波市共资助18992.37万元帮助黔东南州新建、改建、扩建学校820所,通过捐资、引资1440万元资助黔东南贫困大、中、小学生4.65万人,解决了这些学校办学难和学生入学难的问题。
重造血,兴产业——
黔东南农村群众要想彻底改变贫困面貌,必须找到适合山区发展的农业开发项目。宁波同志寻思着……
“雷山杨梅”,脱胎于慈溪。
近十年来,每到5月中、下旬,在去雷山县的路上,人们便会看到一处处成片的杨梅林硕果累累、紫里透红。公路边,村民将刚从树上摘来的杨梅沿路摆放,迎车叫卖,不亦乐乎!这些就是由宁波市扶贫办帮助引进的“科技杨梅”。记者了解到,在该县的5200亩杨梅基地中,宁波市扶贫办免费提供种苗2081亩,慈溪市人民政府免费提供种苗3067亩,年总产量约386吨,总收入310万元,种植大户年纯收入可达3万元。杨梅,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宁波市特别注重对我州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带动。16年来,共出资1270万元在我州建立各种示范基地14900亩。其中,建杨梅基地9100亩,蓝莓基地3000亩,蓝莓苗圃基地100亩,油茶基地1600亩,核桃基地600亩,猕猴桃基地500亩。这些基地的建设,有力推动了我州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州扶贫办长期负责社会扶贫工作的潘郁科长介绍道。
宁波还在医疗卫生事业、抗灾济困等方面给予我州大力支持。16年来,共资助1480.8万元帮助我州新建、改建、扩建村、乡卫生院(所)和县医院86所,解决了近50万群众就医难问题;2008年雪凝灾害和2010年干旱灾害期间,先后共投入1114万元帮助我州抗灾救灾;16年中,向我州困难群众捐献各种物资折款约6260.5万元。
宁波人民的深情厚谊,点点滴滴,黔东南人民铭记在心!
优势互补 携手共进
16年来,甬黔结对帮扶协作并没有停留在单向的输血层面上,两地的决策者把目光放得更长、更远。
早在1996年11月,宁波市与贵州省便签订了《对帮扶与经济技术协作协议》,明确把“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作为双方协作的原则。
2003年,两地经济交流合作从以政府主导为主变为遵循市场原则为主,使对帮扶工作进一步朝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向扎实推进。
今年5月25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贵州省·宁波市工作座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贵阳举行,宁波市与黔东南州签署了新一轮对帮扶协议。
浙江省、宁波市拥有资金、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黔东南拥有丰富的生物、能源、矿产、旅游等资源,且劳动力充裕、土地成本较低——这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平台。
2005年,紧随丰球集团在凯里市组建成立了贵州丰球磁场有限公司之后,在可见的投资效益推动下,总投资3.65亿元的贵州东立水泥有限公司、总投资6亿元的贵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由浙籍企业家兴办或经营的企业先后涌入黔东南。
来自浙江诸暨的钱林华总经理说:“丰球集团之所以选择在凯里组建贵州丰球磁场有限公司,是深信把该项目投放凯里市,必然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实现双赢。”2011年,贵州丰球磁场有限公司产销逾1.2亿元,今年预计产销1.8亿元、创税3000万元。
6年前,浙江丽水的汤先生带着2000万的资金踏上了黔东南大地。如今,汤先生在黔东南资产过亿,在贵州拥有资产2个多亿。
据黔东南州浙江商会介绍,目前,有3万多名浙籍企业家(含个体工商户)分布在黔东南各地置办产业,经营范围涉及道路交通、能源开发、房地产业、矿产资源、酒店餐饮、商业零售、材料加工和文化教育等行业。仅黔东南州浙江商会和温州商会的会员投资规模,就分别超过了100亿元、30亿元。
在实现企业价值的同时,浙籍企业家们还热忱参与到黔东南的公益事业和参政议政工作中来。
黔东南州浙江商会结对帮扶榕江县栽麻乡栽麻村,鼓励和指导群众种植楠竹笋,帮他们打通销售渠道,使栽麻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0%。贵州丰球磁场有限公司在厂区内无偿提供700平方米的厂房,用作“阳光工程”的生产车间,共有80余名改过自新的吸毒、刑满释放人员在这里重新找回了人生价值。
来自浙江丽水的“心连心”连锁超市总经理蔡国骏先后介绍40余名浙籍企业家到黔东南投资兴业,并扶持黔东南籍的一批员工开起了连锁超市。蔡国骏说:“30多年前,国家政策和资金向东部倾斜让我们先富起来了,现在是该我们反哺西部的时候了。”
截至目前,黔东南州浙江商会、温州商会会员共有30余名浙籍企业家当选为州内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历年召开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上建言献智,为黔东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正是这样一大批富有远见、有责任、有爱心的企业家的加入和努力,为浙江省、宁波市在黔东南州的帮扶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战略在扎实推进。2012年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更是给予贵州、给予黔东南加快发展,扩大与浙江和宁波的合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黔东南吹响了赶超的号角。浙江省及宁波市在不断加大对黔东南的帮扶力度;浙籍企业家们在不断捕捉与黔东南合作发展的商机;浙江省、宁波市社会各界更是时刻关注着黔东南传出的信息,随时给予一臂之力。我们相信,随着两地党委、政府合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合作思路的进一步清晰,双方合作渠道必将更加宽广、合作方式必将更加灵活,发展成果不可估量。
图为由宁波市政府和宁波籍客商朱英龙先生出资援建的凯里学院教学楼群、图书馆。 (本报记者 吴会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