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绿色产业从这里崛起——黔东南林下经济发展扫描本报记者吴会武

绿色产业从这里崛起——黔东南林下经济发展扫描本报记者吴会武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8.1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黔东南日报

【出版日期】2012.08.18

【版次】第01版:要 闻

【入库时间】20121120

【全文】

黔东南被誉为“森林之州”,森林面积190.46万公顷,覆盖率达62.78%。林下资源的合理开发,是林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出路,也是我州发展绿色产业的一大优势。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进黔东南,如同置身一个天然“大氧吧”。上山、下水,穿行于山水之间,在饱尝大自然原生态之美后,你会发现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休闲……形形色色的绿色产业,正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山定权,人定心,树生根,地生财。近几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既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制度保障,更为农民增收拓宽了路子。现如今,以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蜂模式等为主的林下养殖业,以林菌模式、林药模式等为主的林下种植业,以休闲度假游模式等为主的林下旅游业,在黔东南各地已现燎原之势。

“今年我养殖蜜蜂97箱,年纯收入8万元。”天柱县坌处镇地冲村村民周礼昌计算着养蜂带来的收入。自1989年养殖蜜蜂至今,周礼昌已成为该县远近闻名的蜜蜂养殖大户和“土专家”。

其实,像周礼昌一样,以蜂蜜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在我州还有很多。黔东南天然林、经济林多,野花蜜源丰富,发展养蜂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州蜂种以中蜂为主,近年蜂蜜产量每年约在1000吨左右。锦屏的野桂花蜜早已闻名省内外,被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专家誉为“国粹”,现年产量90吨,产值360万余元。

有林就有资本,有林就能发展,林下全是“宝”。在黔东南,林下养殖已成为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农民把自家养的鸡鸭、牛羊、猪等赶出家门,融入大自然怀抱,迎合了当今人们追求原生态绿色食品的消费理念,助推了这些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发展。”靠发展林下养鸡富起来的剑河青年黎宏武向记者介绍说。黎宏武利用从报刊上学到的知识,于2007年投资30万元,在岑松镇320国道旁创办林下养殖场,规模养鸡达6000多只,一年销售两批,年收入达40余万元。同时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该镇湾根、下岩寨、屯州等村60余户村民也办起了林下养鸡场,户均年收入3至6万元。

在施秉县马溪乡九龙村,村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进行林下养殖,现山羊存栏3000余只,年销量2000余只,销售额为30余万元,该村已有98%的农户脱贫,仅养羊一项年人均纯收入千余元。

在天柱县坪地镇暗沟村,村民利用退耕还林地实施种草,大力发展养牛业。全村130多户养牛,户均养牛3头以上,村民年均纯收入达到2700元。

据州林业局统计,目前,全州林禽养殖已达563500只,投入资金共950万元,产值1860万元,利用森林面积18640亩;林畜养殖达到13280头(只),投入资金共350万元,总产值1080万元,利用森林面积30520亩;特色养殖投入资金共190万元,总产值400万元,利用森林面积770亩。

林下养殖不仅实现了生态养殖、循环养殖、环保养殖,带富了一方农民,还打造出“从江香猪”、“三穗鸭”等一系列林下养殖特色品牌。

时值盛夏季节,记者来到施秉县牛大场镇,只见远山近岭,一片片红豆杉林下,太子参、头花蓼、独角连等中药材绿绿葱葱,到处一派生机景象。村民说:这些红豆杉和中药材就是我们的“活期存折”。

作为我州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牛大场镇早已成为全州发展林下种植致富的典型。在该镇的示范带动下,2010年,施秉全县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5.2万亩,培植了以太子参、头花蓼、独角连等2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业,建成了500亩以上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10个,打造了牛大场镇牛大场村、杨柳塘镇瓮塘寨等一批药材种植专业村寨,药材种植区域已辐射到8个乡镇,成为全国第二大太子参种植基地,初步形成“药——粮”型、“药——林”型等多种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带,广大农民每年从该产业中获取亿元以上的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我种香菇10年了,2005年起种到2万袋,年纯收入3万元,2009年以来香菇价格好,纯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今年准备种到3.5万袋。”榕江县栽麻乡小利村种植香菇的王涛得到实惠后喜滋滋地向县科协的同志介绍。

“2001年,县里把小利村作为食用菌种植试点村,通过小额贷款扶持,以协会发动村民利用林间杂木种植袋装香菇。目前共有80多户种植香菇200余万袋,年收入400多万元。”榕江县科协副主席潘顺辉告诉记者。

在我州,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等小环境,结合菌类喜阴、喜湿的特点,以玉米秆、锯末等废料,在郁闭林荫下培育菌类的种植模式,已为山区群众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目前,全州林下种(采)药利用森林面积12938亩,投入资金共10910万元,总产值21250万元,收入共10630万元。

有生产就要进市场,要把林下产品在市场上展示,进入消费者的“胃”里,必须进行加工和包装,于是以林下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如:贵州三元太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榕江县盛源天然食品开发经营中心、从江县香猪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千里山生态食品有限公司、锦屏县野生植物保健品综合开发公司等100余家农产品加工特色企业,成为近年来我州工业发展的一支新军,太子参、竹荪、香姑、桂花蜜,等等,一大批农特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既要‘绿水青山,还要‘金山银山’。对于像黔东南这样的林业大州,需要通过发展特色工业产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有机统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州委书记李飞跃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到贵州的“转”与“赶”时如是说。

“旅游活州”是我州实施三大重点战略之一,列入“十二五”规划。近年来,一种借助旅游平台大力发展森林农家乐和生态旅游项目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林游模式正在各地悄然兴起,成为我州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当周末假日,呼朋唤友举家来到麻江下司,漂流戏水,悠悠然面水临窗,尽兴享受这忙碌人生难得的清闲。7、8月份还可以到宣威蓝莓基地享受亲自采摘与品尝蓝莓带来的乐趣;河水清澈、岸边绿树红花、四周群山环绕、山水倒映的巴拉河已是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纵情释怀的好寓所;镇远县的铁溪旅游景区、高过河森林景观旅游及农家乐,让人流连忘返;施秉杉木河旅游景区,让您体验多情浪漫的“激爽漂流”;丹寨龙泉山万亩野生杜鹃林,让人赏心悦目……这些,已成为黔东南林游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的成功范例。

根据森林农家乐或生态农家乐的不同特色,在我州,林游模式大致可分为风景游览型、生态休闲型、花果观赏型、农家院落型、农事体验型等种类,体验内容包括餐饮、住宿、漫步、娱乐、赏花、摘果、采茶等活动,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可见一斑。

据州旅游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1138.96万人次,旅游收入72.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9.83%、150.68%。现在,全州已建成22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特色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5.1万人。

如今的黔东南,越来越多的林农将“掘金”的目标投向林地。林下经济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资源”,而且使这些资源快速“生金吐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维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保护了物种多样性,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州林改办的杨怡同志如是评价发展林下经济带来的实惠。

凯里市舟溪镇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基地,每当进入夏季荷花盛开时节,便成为凯里市民赏花休闲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吴会武 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