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少时只读过初级小学的吴会斌,在汕头创办4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少时只读过初级小学的吴会斌,在汕头创办4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1.1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南阳日报

【出版日期】2012.01.18

【版次】第A2版:要闻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本报特派记者 赵钟振

20多年前从邓州市高集走出去的时候,吴会斌和许多农民打工兄弟一样,只念过十几个月的书。文化低,靠的是不怕吃苦的打拼,他曾经在河南下过煤窑,几次遭遇塌方差点送命,之后到福建发展。

新年伊始,记者在广东相约采访了吴会斌。如今在广东、福建,他的旗下已有五家企业,还创办了四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他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现被推举为汕头存心慈善会副会长。

“第一桶金”

让打工兄弟“居有室”

如今吴会斌仍记忆犹新,在煤窑打工之后,1985年他怀揣5元1角南下汕头。务工的同时,他找到了挖掘人生“第一桶金”的突破口——生产销售强力去油污的肥皂。

时光荏苒,来到汕头特区打工的农民兄弟越来越多。当时他们收入微薄,居无定所。为了帮助外来的农民工,创业艰难的吴会斌东奔西跑,用有限的资金启动建设农民工租屋区。一栋栋简易的房舍建起来,再加上配套食堂等,让举目无亲的外来打工仔、打工妹,有了可以立足的家。

建设学校

农民工子弟读书不再难

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孩子读书成了一大难题,首先是他们不懂当地潮汕话,再者入校“借读费”门槛也高。吴会斌从1999年开始,在汕头创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用他的话说,“排除万难,也要为外来打工的孩子们争取一个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启动时,先搭建竹棚子简易教室,聘请到16名教师,但只收了9名学生……在艰辛的办学过程中,吴会斌还承受了很多压力,学校曾经历过一天九易其名的遭遇。为了取得“学校身份”,吴会斌通过当地政协委员陈郴等,向汕头市领导写信呼吁、向政协会议写提案。无数次的奔波,“慧斌学校”终于得到市政府的批准。至2011年12月,这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已经发展到四个校区,汕头60%的外来务工子弟就读于此。

2008年汶川地震,吴会斌通过当地慈善机构捐款捐物,还把灾区28名学生接到汕头的慧斌学校,免费就读。

虽然工作繁忙,但吴会斌做好事是“一竿子插到底”。他特意在每一个学生证上都印上他的手机号码,这样,孩子迷路或遇到困难了,可以直接联系到他。他一心让农民工子弟有学上,还帮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爱心慈善

帮助贫困家庭渡难关

吴会斌不看重人们称呼他“吴总”,但很珍视存心慈善会的不拿薪金的职务——“吴会长”。

在当地,吴会斌被媒体称为“金牌打工者”。他的传奇人生,不仅在于成功创业,更在于他持续多年的善举。2010年,在汕头靠骑车拉客维生的河南人梅华昌,撞伤了一位本地人。车祸给两个家庭带来了不幸。吴会斌听说后,替素不相识的梅华昌赔偿,并不厌其烦地联络伤者家属以便取得对方谅解。梅华昌家人不相信会有陌生人代为赔偿,以至于迟迟不敢签署协议。直到事故处理和赔偿完毕,梅家人都没见过这位“吴姓恩人”的面。澄海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的同志们说,这几年吴会斌替无力支付交通事故费用的人赔偿就有五起。他们评价:“吴会斌做的这些善事,实际上是挽救了当事双方的家庭。”

吴会斌告诉记者:“做善事前要先量化自己,分析自己有多少资产、多少能力来坚守善举,拒绝半途而废。”多年行善济困,吴会斌发现依靠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为能让更多人受益,他积极参与当地慈善团体活动。2008年,因为善举突出,他被推举为汕头存心慈善协会副会长和澄海区分会会长,这个带“长”的职务不拿工资,不用公车,不报销费用,但他乐此不疲。

躬耕行善之路,在没有多少文化的吴会斌看来,“钱用在公益事业上是最有意义的。” 

心系家乡

重教兴业办水厂

走四方务工创业的坎坷经历,让不惑之年的吴会斌今生不能忘怀:要为家乡和农民兄弟们多做些实事。

家乡修路、建学校,他都主动捐款。2009年起,他还坚持每年为贫困户捐助生活物品。2010年,吴会斌在邓州市高集老家,拿出8万余元,把村学校门前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给学校300余名学生每人做了一套新校服;给学校教师每人发放200元慰问金。吴会斌尊师重教和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事迹,受到了广泛赞扬。

高集家乡既缺水,且水质差。吴会斌去年办自来水厂,解决了当地一部分农民家庭吃水困难的问题。同时,他积极在家乡堰陂村投资,办起一家工艺、玩具厂,该厂产品出口马来西亚、台湾。目前,该厂二期工程正在扩建中。⑤9

(本栏图片为赵钟振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