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高山深处的瑶乡瑶人 ○本报记者 吴会武 冯哲

高山深处的瑶乡瑶人 ○本报记者 吴会武 冯哲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9.16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黔东南日报

【出版日期】2011.09.16

【版次】第01版:要闻

【入库时间】20111110

【全文】

 

9月8日上午,在乡长邓海香等陪同下,我们从黎平县顺化乡政府大院出发,车行驶在2007年才通的崎岖公路上,一路颠颠簸簸。来到六背山上公路的最高点,通过车窗望去,可以看见己贡和高孖两个瑶族村寨背靠着背居住在这座大山的两边。

己贡村,吊脚楼的房子基本都顺着山沟和进村公路而修建,有些分散。而高孖村,则顺着一个倾斜的深山谷,分为上下两寨。小溪就沿着寨中直流而下,寨的两边绿树葱茏,一栋栋用木皮盖着的吊脚楼纵横地排列着,依稀夹杂着几栋瓦屋。邓乡长告诉我们,这些木皮房政府都已安排为“农村危改”项目。

“高孖和己贡两个自然村寨,均为瑶族,共398户1900多人。平均海拔1000米。”土生土长在高孖村的邓乡长告诉我们。

两个小时后,我们在六背山的半坡下了车。高孖村党支部书记邓新光已等候在那里。

几句寒暄后,我们跟着村支书沿着陡壁的山坡下至一个山泉引水点,但没见一滴水。顺着干裂的山沟,我们来到位于高孖上寨背后山塝的稻田,只见几块大田里或已干枯、或半抽着穗但因干旱而痛苦难产、奄奄一息的稻禾仍在抵抗着烈日的煎熬。村支书邓新光愁着面容告诉我们:“这几丘田是绝收了,往年的干旱,这里多少都能收割一些,今年是根本没希望了。”

顺着坡一边再往下走,一边听着村支书介绍:“我们高孖村共有312.3亩田,塝上田占10%左右,坡下的沟壕田受干旱影响不大,一些冷阴烂锈田产量比正常年景还会增加些,这就叫塝上损失沟壕补。但塝上田多的农户肯定损失就会严重些。”说到这里,才发现邓新光先前愁着的面容已露出些许轻松。我们环顾四周,从半坡一直往下,一块块金黄色的梯田映入眼中,一束束饱满的稻穗正倒垂着向人们点头致意。

谈起高孖村的经济收入,乡长邓海香介绍道:“高孖村尽管田土少,人均耕地才0.37亩,但主要经济收入还是靠种水稻;其次是劳务输出,每户至少有一人外出务工,全村每年的劳务收入在80万元以上。另外,上山采挖野生中药材,每年每户可获一两千的收入。还有几户养牛有些收入,多数村民经济依然很拮据。”为此,身为乡长的他常常夜不能寐:“高孖村虽已通公路,但高高的六背山太难翻越。要是顺沟而下修通至肇兴乡的断头公路,那高孖村群众出行就会方便多了!”“六背山有着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可否争取政府立项来进行规模种植呢?”“六背山万亩草场顺化瑶族乡境内占了一大半,如何争取上级支持在高 孖、己贡两村发展规模畜牧养殖呢?”他在心中这样问自己,也这样谋划着。

为了详细掌握六背山草场情况,午饭过后,在乡党委副书记付成凤、己贡村主任黄昌荣的带领下,我们深入六背山腹地,踏着厚厚的牧草,爬上了六背山的顶峰,眺望着无际的草场,任凭山风风呼呼从耳边吹过……

“九山半水半分田,己贡村境内草坡占30%,森林覆盖率54.85%。”——黄昌荣告诉我们。该村想利用这片天然的草场发展畜牧业,开辟一条新的脱贫致富路子,但就是没有资金。我们黔东南日报社既是他们的结对帮扶单位,这次又专程由社领导带队来到该乡开展“四帮四促”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乡和村里的同志希望能通过我们向有关部门呼吁、争取获得项目支持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

时间过得很快。将近傍晚,当我们从六背山上走下来的时候,才看见高孖和己贡两个瑶族村,一左一右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穿行在待开发的瑶乡村寨,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生活的变迁,他们正努力慢慢走出去,向人们展示瑶族人的大变迁。

山水无言,见证了瑶乡今昔的发展。曾经与世隔绝的瑶乡正加快融入现代社会。

告别瑶乡,重新上路。初秋的山上,稻穗随风摇曳,如同瑶乡兄弟姐妹心中荡起的幸福涟漪。

瑶乡会有梦想的勇进,也会有滋润的情愫!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