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吴会”与两岸百姓福祉正相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6.04
【版次】第02版(评论)
【入库时间】20121010
【全文】
因为抗震救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与胡锦涛总书记上周的历史性会面,在大陆民间和台湾民间的反响差异明显。
就大陆民间的反响,我早晨上公园时特意找相熟的市民聊此话题,关注者抑或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的似乎不多。就台湾民间的反响,我找同样上公园晨练的台胞聊天,收获的是“兴奋加喜悦的共同语言”,至于《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等台湾四大报,均拿出最重要的版位对“胡吴会”予以连续突出报道。
除去抗震救灾的因素,即便如2005年具备“破冰”价值的“胡连会”,两岸同胞的反响也存有差异。这个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就两岸关系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大陆的影响力已远远大于台湾的影响力。所谓大陆影响力,既是反对国家分裂的意志力,亦是确保国家不被分裂的实际掌控实力。抑或说——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反对台独和维护国家统一,主要的牌掌握在大陆手里,大陆在与台独分裂势力斗争中,处于绝对的掌控牌局的地位。因而,从“胡连会”到“胡吴会”,两地民间的关注程度自然存在差别。
大陆民间,比较关注的是台独是否得逞,当国民党在台“立法机构”获压倒多数票胜出,则关注小马哥能否选上“总统”,当小马哥如愿以偿后亦关注“5·20”交权过程否会节外生枝。现如今,一切看似顺风顺水,两岸同胞避免了骨肉相残。吴伯雄来不来,来干啥,以及两岸关系的错综复杂非常人所能洞察,于是乎,吴爱来不来的倾向性感受是大陆民间较普遍的感受。
受益于新闻管制日趋松绑,与3年前的“胡连会”作比对,针对今日“胡吴会”,国内不少媒体均发表评论予以多角度解释,问题是,对一般读者而言,这些评论即便由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的学者捉刀,普通读者阅读后也似懂非懂。实际上,近期缓和台海关系,中长期实现国家统一,于大陆民众的受用程度远要高于台湾民众。要使更多大陆民众关注台海局势走向,从不同层面支持党和政府对台政策方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新闻报道层面,写出通俗易懂的分析和评论,以便影响大陆民众。
简言之,“小马哥时代”台海接触互动的前提有三个,分别是“九二共识”、胡总书记在“胡连会”提出的“十六字方针”,以及本次吴伯雄回应的“四句话”(这些内容报上都有,我不作赘述)。以此为基础,近期目标有四个:一是海协会(大陆)与海基会(台湾)恢复中断多年的会谈;二是两岸“周末包机直航”(远期是实现两岸直航);三是开放大陆民众“台湾游”;四是适当扩大台湾在国际组织(譬如世卫)的“活动空间”。以上四个近期目标,“二”与“三”均无大碍,关键是“活动空间”操作起来十分吊诡,如何把握“空间大小”——不至于被台独和西方反华势力利用为“放纵台独”的解释,直接考验大陆方面的政治智慧。而若能在“活动空间”上把握得当,亦对恢复后的“两会会谈”谈出更多东西提供实质性支持。
因为大陆坚持改革开放,我对台湾的归宿愈来愈抱有信心。改革开放促使大陆对台湾的“向心力”不断递增,13亿对2000多万的“体量”亦是一个强大的民族认同“磁场”,从长远计,只要大陆继续抓住历史机遇期发展市场经济、法治文化和政治民主,任何分裂势力纵然有老美等支持,都休想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而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快慢,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大陆能否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胡吴会”与两岸百姓福祉正相关。眼下所谓正相关更多体现于为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接触提供更为开阔的前进平台。无论人与人、企业之间、利益主体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经济互惠越深,人际交往越密,共同利益就越多,彼此翻脸则越难,这正是大陆对台政策愈益务实之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