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吴会”或开启两岸政治互动大幕
【作者】 高杨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6.15
【版次】第5版(两岸经合周刊)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
前天下午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吸引了两岸媒体和学者的目光。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此会见了到访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和他率领的中国国民党访问团全体成员。由于本次会见是习近平总书记刚刚结束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后回北京不到一周,而中美两国关系任何发展和变化又都将牵动台湾当局的神经,加上本次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行前获得党主席马英九亲自批核、授权参访,并且被定调为国共两党党对党的正式制度性高层对话,所以格外引发外界关注。
舆论肯定“习吴会”安排显大陆诚意
对于本次“习吴会”的时间安排,台湾舆论认为并非巧合,这个时间点既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同时因为又赶上了中国传统端午节,此访又有了中国传统的情感元素。
台湾舆论指出,大陆在“习吴会”安排上真的表现出相当诚意,愿意在习近平总书记结束美国访问,回到大陆后就立刻跟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见面,这在政治上是非常用心,这样的安排,对台而言算是好消息,也是给予国民党方面很大的尊重。
台湾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廖达琪认为,首先这两个会见或者会晤的安排如此接近,在时间点上绝对不是巧合。习近平总书记跟美国总统奥巴马见面后,一回来马上又跟吴伯雄见面,相信国民党在此次会谈上的确尽了相当大的心力。最主要国民党还是希望这两个大国领袖在见面之后,台湾能在“美中台牵扯的三角关系中”取得一个平衡。台湾当然希望自己的利益与地位,在中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中,不被忽略。
“一中框架”走向前台
记者注意到,和以往国共两党领导人会见相比,本次“习吴会”一大亮点是台湾方面首次明确“一个中国框架”。
两岸舆论认为,虽然“一个中国框架”去年7月底在哈尔滨举行的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已经由大陆方面提出,而且今年2月24日至27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率台湾各界人士访问团来北京参访时,就“一中框架”形成了更多的共识和更清晰的认知。但国民党中央和台当局均没予积极回应。
两岸学者和舆论认为,过去四年多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进展,完全是建立在体现一中内涵的“九二共识”基础之上。换言之,没有“一中”的共同认知,也就没有互利互惠的两岸协议,更谈不上两岸和平了。两年多前ECFA还处于协商阶段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说过“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意即协商过程虽然复杂,但两岸毕竟是一家人,总会找到解决之道。
然而,作为岛内“执政党”的国民党虽然多次重申坚持“九二共识”,但对其中的内容却采取淡化的消极态度。根据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共识,海峡两岸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不过,国民党自2008年5月重新执政后,只强调“九二共识”四个字,却未提“一中”,遑论“统一”了。2009年在“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上就有台湾学者要求大陆淡化“一中”原则。2010年有台媒披露,台湾军方要求一家供应军队罐头食品的产商退货,理由竟是罐头标签原产地印为“TAIWANCHINA”。此外,马当局亦未大刀阔斧地清除台湾教科书中的“独素”,以致郝柏村不得不大声疾呼,要求尽快修正潜藏“一边一国”思想的课本。
岛内有学者质疑,为何国民党重新掌权后,民众未增加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一方面,固然与过去十多年李登辉、陈水扁之流的“台独”分子大搞“去中国化”运动,刻意搞乱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有关。但另一方面,国民党重掌政权后的“不作为”无异于默认了“独派”的胡作非为。时至今日,国民党和台湾执政当局在正式文件和正式场合始终淡化“一中原则”和“一中框架”。而此次“习吴会”作为经马英九授权访问,吴伯雄荣誉主席强调两岸坚持“一个中国框架”不能不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大进步。
据国民党发出的新闻稿,吴伯雄说,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主张“一个中国”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架构来定位两岸关系,而非国与国的关系。
“习吴会”或开启两岸政治对话
两岸舆论都注意到,大陆方面近两年来多次呼吁两岸就某些领域开展政治对话,2013年对台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两岸学术界从民间角度就解决两岸政治问题开展对话”。然而,针对大陆有关开展政治对话的呼吁,台当局从大陆事务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到台湾地区领导人均在不同场合给予否定。
而本次“习吴会”期间,吴伯雄指出,今后台湾在两岸关系上还是会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原则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来推动大陆政策。但不可否认,“易与难”、“经与政”之间,有些问题是难以划分的,因此,只要是有利于两岸的沟通了解,有利于两岸的繁荣福祉,有利于两岸的和平发展,由民间人士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对话,马英九已公开表示过,民间早就在谈,从未限制。
“从‘先经后政’到事实上的‘只经不政’,再到现在‘经与政’难以划分的表态,表明台当局可能在未来将开启政治对话之门。”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一位台湾问题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媒体对台当局冀三点希望
尽管“习吴会”透露出台当局在未来两岸关系中的积极动向,不过台湾一家主流媒体还是呼吁台湾当局能在未来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如果马英九真正对两岸的政治对话、政治谈判的必要性想清楚,认定此一政策是对台湾发展有利,那就必须以推动ECFA的勇气,动员当局有关部门,发动精英去引导民意,影响民意,专注精力和资源,促其实现,以安民心,以化对立。万万不可半途而废,既失民心,又伤两岸。
二是,切忌以“两党政治对话”为饵,换取某些政治利益,而没有真诚推动两岸关系政治对话的后续行动,甚至再以台湾民意、社会民调为借口,走回民粹老路,则陷伯公于不义,陷台湾于孤立。
三是,推动变化,各种压力在所难免,责难在所难免,化解压力之道,除了诚心诚意的沟通,适时地公开透明之外,还需真正调动中国国民党的精神资产,为台湾,为中华民族提出战略规划,以之因应两岸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