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吴会”为政治议题对话做准备
【作者】 戴庆成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6.14
【版次】第B09版:言 论
【入库时间】20130710
【全文】
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近日率团访问北京,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晤。在“习吴会”前夕,国民党高调定调为党对党的正式高层对话,有台湾媒体更大胆预测吴伯雄北京行将为政治议题谈判做准备。种种讯息都不免引发外界对“习吴会”产生诸多想象空间。
实际上,自从国民党2008年在台湾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经过四年的发展,已经迈过了敌对不信任的阶段,进入和平协议为特征的阶段,两岸民众渐渐把和平发展视为理所当然。而去年初的台湾大选,为两岸关系争取到又一个和平发展的四年。人们自然期待在第二个四年中两岸关系所涉及的范围可以更广泛。
大陆不断抛出两岸政治对话的风向球,台湾却不断地躲闪
然而,在过去一年,两岸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却日益凸显。一个明显例子是有关政治议题谈判问题。大陆政府不断抛出两岸政治对话的风向球,台湾方面却不断地躲闪,一再给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制定“前提条件”并作为拒谈的理由,一副不急于进入两岸政治谈判的样子。
对台湾岛内部分人士来说,两岸同意“先经后政”,似乎意味着从此就可以“政经分离”。问题是,两岸关系就像一只鸟,经济文化领域是鸟的一翼,政治军事等领域则是鸟的另一翼,只有两翼都扇动,鸟才能飞到远方。现在,两岸的政治对立、军事对峙,与两岸经贸往来的规模和民间往来的频繁形成极大反差,将来即使两岸民间往来更加频繁,如果没有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相关措施予以配合,终究是不稳固的。
回顾多年来,台湾在政治谈判的问题上一直“百般顾虑”。但根据过去多年的经验,在两岸的经济议题谈判中,台湾往往是获利较多的一方。换言之,在将来的政治谈判中,并不一定必然只对大陆有利。台湾也能获利。这一点台湾大可不用担心。
更重要地是,岛内不少人以为两岸就政治议题谈判就是迈向统一、就是卖台,实际上却是,将来两岸签订和平发展协议时,大陆并不会立刻碰到“谁统一谁”的问题,两岸政府仍然是进行平等谈判的对手,双方的主体性都不会破坏,甚至台湾的主体性还能加强。这对台湾而言绝对利大于弊。
当前应是两岸关系出现突破的最佳时机
过去五年,国共高层进行过多次会谈,双方都谨慎地不触及政治议题。但目前来看,当前应是两岸关系出现突破的最佳时机。一方面,习近平上任后,对两岸关系的态度估计会有突破性的思维。在未来十年中,两岸关系的“定位”可望理出清晰的眉目。
另一方面,马英九正迈向第二个任期的“过半”。马英九若要为自己建立“历史地位”,就要有所突破,而不只是滞留在经济性、事务性的商谈。何况,马英九为了摆脱自己民意低迷的困境,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所以近来马英九开始积极起来,力促两岸互设办事处,并强调这是具有高度政治涵义的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习吴会”也就别具意义。习近平在会上首次对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其中一点是“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这意味着双方都有意在此行中敲定两岸就此启动筹备政治方面的对话工作。两岸政府几时正式启动政治议题对话,值得期待。
(作者系香港传媒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