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民族文化自信的隆重检阅
【副篇名】—— 记雷山苗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开幕○本报记者 吴会武 杨通荣 潘皇林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1.12
【版次】第01版(要闻)
【入库时间】20131211
【全文】
初冬的苗疆,处处弥漫着过节的氛围,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之梦的坚定期许里。11月10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入第二天。在距离北京数千公里的雷山,来自国内外的数万游客齐聚丹江河畔,与苗族同胞欢庆一年一度的苗年。
当日下午,“2013中国·雷山苗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雷山木鼓广场拉开帷幕。
随着国内外70多家媒体的强势介入,“雷山”再度成为世界性民俗类报道序列中的焦点。而“苗疆圣地”雷山也没有辜负期许,一串串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目,原味地道地展现了苗族同胞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之美,收获了民族文化的和谐与自信。
巡游:搭建民族自信表现力舞台
像办奥运,各国均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一样,雷山选择了让各地苗族同胞携上与众不同的文化艺术瑰宝登上展演巡台的方式,给民族自信表现力搭建了一道大舞台。
下午3时许,雷山县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队、方祥高排芦笙方队、丹江苗族盛装方队、掌坳铜鼓方队、苗族古歌方队、大塘乡掌批村扁担舞方队、也蒙苗族百鸟衣方队等缓缓进入了展演中心场地。随后,来自四川省古蔺县、湖南凤凰县和新化县、广西融水县的苗族代表队也依次进场;紧接着来自上海、四川、重庆等地,以及来自美国、泰国等国的苗族代表依次登台。当11月8日刚在西江千户苗寨新结伉俪的百对新人集体进场时,全场数万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苗寨长老祝福百对新人:你们未来的孩子,如果是男孩,身体将壮如雷公山;如果是女孩,相貌将美似仰阿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传承人杨光宾等20余人站在展演台上,在数万人的注目下,接受政府的表彰奖励——雷山获得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辈留给后人的艺术精华,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雷山此举,得到了在场观众一致拥护,掌声如潮。
雷山:现场收获两项国家级“茶文化”名片殊荣
“你知道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用的是什么茶吗?”
“当然知道,就是我们的雷山茶。”
在主持人的台词里,人们再次收获了欣喜与自信。这种自豪感,随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学术部副部长戴学林现场宣读《关于授予贵州雷山县为“中国茶文化之乡”、雷公山银球茶为“中国文化名茶”称号的决定》而到达顶点。
雷山“银球茶”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评为“中国文化名茶”;雷山县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评为“中国茶文化之乡”!
雷山县委、县政府代表荣幸地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詹泰安、戴学林手中接过了“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文化名茶”荣誉牌匾。会场再次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歌舞展演:千年击一鼓,实现中国梦
苗族同胞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团结、和谐、自信,在保护、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发展和提升了自己文化魅力,迎来了结满硕果的苗年。他们穿上一年中最美丽的服饰,以感恩大地、感恩党和祖国的民族歌舞,来表达自己的幸福之情,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去追寻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这也是各路媒体最想要的。
在充满喜庆氛围的《喜打年粑》舞蹈中,不少观众享用到了现场打出来的年粑和陈酿的苗家米酒。苗族姑娘们唱起了《敬酒歌》:采一枚木叶,放在嘴唇能吹歌;取一片树皮,卷成筒子就是号角。柴刀扁担相击,演绎悦耳乐曲;两凳碰撞,踩着节奏跳出优美舞蹈。千年吹一笙,千年击一鼓,千年跳一舞!
接下来,无论是《苗乐合奏》、《掌批扁担舞》、《苗族古歌》,还是《也蒙古瓢琴舞》、《南猛芦笙舞》、《掌坳铜鼓舞》、《高排芦笙舞》的歌舞表演,均取材和精选自乡村、社区一级的民间歌舞节目,这些农家汉子和姑娘们以生产生活器具的组合齐奏,用舞蹈叙述自己的生活状态及其对生命的理解。在数万人的欢欣鼓舞下,他们收获最大的是自信,是对本地区本民族的身份认同。
民族歌舞表演在大合唱《我在雷山等你来》的余音中结束。
人们散去,亲友齐聚家中共叙美好生活,仿佛今天没有举行过任何活动似的。不一会,木鼓广场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广场上依然园林绿翠,风雨亭台,水车悠转,石磨安然,稻草垛堆在一棵杉木上,几根翠竹随风摇曳。
在雷山苗族同胞看来,这仅仅是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一个节日,不用过多修饰。
而对于外界的眼光而言,他们作为第三方的感受自然就不一样:在各种长枪短炮的镜头架设之下,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自信的雷山、一个自信的黔东南、一个自信的民族。
这是又一场关于雷山、关于黔东南民族文化自信的隆重检阅。
11月10日,“2013中国·雷山苗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雷山木鼓广场拉开帷幕,图为寨老们在演唱苗族古歌。(本报记者杨通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