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我们都是一家人

我们都是一家人

作者: 出版日期:2013.10.31 点击数:0

【副篇名】—— 黔东南州对台交流合作扫描○本报记者 吴会武 杨勇

【报纸名称】:黔东南日报

【出版日期】2013.10.31

【版次】第01版(要闻)

【入库时间】20131211

【全文】

山海共相连,黔台一家亲。

近年来,我州积极采取措施,广泛开展与台湾的联谊交流活动,不断扩大经贸文化合作成果,进一步推动与台湾经贸文化的合作与发展,对台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贸合作日益频繁

秋冬之交的凯里已气温骤降,但在该市舟溪镇的台湾现代农业园区内,工人们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施工,一片火热的景象。

舟溪台湾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是州人民政府确定的2012年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之一,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效益经营,集生产、科研、科普、展示、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示范样板,并努力建设成为凯里市的菜篮子基地和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区。

近年来,我州大力开展对台招商引资工作,多次邀请台商到我州参观考察、洽谈项目。今年以来,台资企业到我州投资考察累计达200余人次。截至今年10月,正式在我州落户的台商企业达10家,投资总额达43.81亿元,涉及饮食娱乐、冶炼、农产品加工、建材、矿产、药业、机械等行业。

血浓于水倾情帮扶

“绣山教学楼”、“绣山实验楼”、“绣山公寓楼”……在黔东南的苗乡侗寨,时常可以看到以“绣山”命名的学校教学楼,这些均是台湾籍实业家朱绣山先生之子朱英龙先生捐资兴建的教学楼,“绣山”两字感动了苗乡侗寨的孩子们。

2003年,朱英龙先生来到黔东南。他看到这里孩子们在摇摇欲坠的危房里上课,有人还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大受震动,当即慷慨解囊,使无数的孩子坐进了明亮的教室,回到了久违的校园。

每年,朱先生都要到贵州来两三次,查看已经建好的项目,确定新的捐建项目,为了能多看多了解情况,他一天要赶五六所学校。在一个个贫困山村和苗侗村寨之间,都传颂着这位“台湾朱先生”的爱心事迹。他们中许多人搞不清他的名字,但他们都知道他是一位祖籍在宁波的台湾老人。

除此之外,2008年,台湾养生保健协会理事长杨思标教授率3名学生——高雄博正医院院长沈永训、敏盛集团总裁杨敏盛、台湾养生保健协会秘书长李春兴,捐款200余万元帮助我州黎平县德顺乡、从江县宰便镇建设基层医疗院所,这是全国台联首次牵线由宝岛台湾同胞援助建设的农村卫生建设项目,两县近3万多少数民族同胞享受到新的医疗卫生服务。

今年10月12日,年已95岁高龄的杨思标教授更是亲自深入从江县开展结核病诊断及防治教学活动。

这是什么感情?这是血浓于水的两岸同胞情。

旅游来往不断加强

去年2月,在镇远旅游的台北游客黄浩明偶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栗战书亲切地询问黄浩明在镇远旅游的感觉怎么样时,黄浩明爽朗地笑了,连声说:“我去过很多城市,但没有哪一座城市像镇远这样,有绿得这么清澈的河水。”并不知道栗战书身份的黄浩明,竖着大拇指夸赞道:“镇远的环保做得很到位,贵州比我想象中好多了!”

去年5月,台湾地区一档著名电视节目《大陆寻奇》将镜头对准了黔东南州的山山水水与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让台湾同胞领略了黔东南的奇、秀、美。

日益跨越发展的黔东南,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来我州旅游的台湾游客不断增多。黔东南拥有众多的世界遗产景区和世界级旅游精品、原生态民族文化和舒适宜人的气候深受台湾民众喜爱,一直是台湾同胞旅游的重要目的地,黔台旅游界将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合作,共谋发展新愿景。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