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市林业局吴宏道发现不少蜻蜓珍稀品种,出版大陆首本蜻蜓彩色图

市林业局吴宏道发现不少蜻蜓珍稀品种,出版大陆首本蜻蜓彩色图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8.2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惠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2.08.21

【版次】第B1版(惠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21020

【全文】

▲吴宏道穿着水靴蹲在水塘旁捕捉蜻蜓美态。

▲吴宏道穿着水靴蹲在水塘旁捕捉蜻蜓美态。

▲吴宏道的电脑里存有万余张蜻蜓照片。

▲吴宏道的电脑里存有万余张蜻蜓照片。

▲吴宏道镜头下的蜻蜓展翅欲飞。(吴宏道提供)

▲吴宏道镜头下的蜻蜓展翅欲飞。(吴宏道提供)

“蜻蜓的眼睛晶莹剔透,犹如一颗颗璀璨、圆润的宝石,湛蓝、翠绿、墨绿、鲜红、金黄……色彩多样,熠熠生辉,是蜻蜓的魅力之所在。”这是《惠州蜻蜓》上的一段话。就是因为喜欢蜻蜓,惠州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吴宏道利用业余时间给蜻蜓当“专业摄影师”。他用了12年时间,踏遍了惠州的山山水水,拍摄了万余幅蜻蜓照片。他从中选出了600多张,结集出版了中国大陆首本蜻蜓彩色图鉴——《惠州蜻蜓》。这本蜻蜓彩色图鉴的出版,让大家对身边这种常见的小昆虫有了更多的了解,欣赏到蜻蜓世界的丰富多彩,也了解到惠州生物的多样性。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吴宏道,了解他拍摄蜻蜓和出版此书的艰辛过程。

12年来拍摄万余张蜻蜓照片

1957年出生的吴宏道是河源市东源县人,在惠州工作生活了31年,长期从事林业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在他的记忆中,童年时他经常捕捉蜻蜓玩,蜻蜓给他的童年带来了许多快乐。参加工作后,因为长期与野生动物打交道,他渐渐对蜻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之余,他常到田野湖畔、森林小溪边欣赏蜻蜓。于是,他越来越喜欢这种看似平凡,但种类丰富、姿态美丽的小昆虫。后来,吴宏道有了将蜻蜓拍摄下来的念头,而且这一拍就是12年。

从2000年起,吴宏道和妻子一道带着照相机,几乎利用所有节假日时间,到南昆山、罗浮山、惠城区汝湖等地,走遍了惠州的山山水水去拍摄美丽的蜻蜓。在拍摄中,一直关注惠州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吴宏道,有了将照片结集出书的计划。“蜻蜓是重要的观赏昆虫,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它们也是环境指示物种,反映着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越好,蜻蜓种类和数量就越多。”吴宏道说。

记者了解到,惠州的蜻蜓种类非常丰富,约占广东省已知蜻蜓种类的70%,全国的四分之一。“这说明惠州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丰富。从某个程度上也反映了惠州多年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村等建设卓有成效。”吴宏道说。12年来,他拍摄了万余张蜻蜓的照片,从中选出了600多张、共174种蜻蜓图片,结集出了这本《惠州蜻蜓》。吴宏道希望,这本书对研究和保护惠州蜻蜓有点滴帮助。

发现蜻蜓新品种,并以南昆山命名

在这本精美蜻蜓图鉴中,记者看到了其中一种以惠州地名命名的蜻蜓———南昆山黑额蜓。“这是第一次用惠州地名来命名的蜻蜓种类。”吴宏道骄傲地说。原来,这种蜻蜓是吴宏道2006年10月份在南昆山发现的新品种,2010年才得以用南昆山命名。

说起发现南昆山黑额蜓,吴宏道用了一个词:偶然。2006年10月,他在南昆山寻找蜻蜓,偶然间捞起了一个蜻蜓的稚虫,于是带回家养。没想到稚虫成熟羽化后的蜻蜓,他并不认识。于是,他将蜻蜓的照片发给华南农业大学蜻蜓分类学博士张浩淼。张博士经过认定,认为这是一种新发现的蜻蜓品种。因为是最早在南昆山发现的,于是就用南昆山来命名。

在拍摄过程中,吴宏道不仅发现了蜻蜓新品种,也发现了原本是其他地方认为是本地才有的品种,不少稀有品种也能在这里看到。在这本图鉴上,吴宏道还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香港和惠城区汝湖镇有分布的一种蜻蜓——— 伊中伪蜻。2009年5月份,吴宏道在汝湖镇拍摄蜻蜓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种蜻蜓,和他在香港一本蜻蜓图鉴上看到的蜻蜓很像。图鉴上介绍说,这种蜻蜓是香港特有的品种。于是,吴宏道将拍摄到的蜻蜓照片发给香港发现此品种的专家看,经过仔细研究认定,香港专家也认可在汝湖镇有伊中伪蜻分布,汝湖镇成为全球伊中伪蜻的第二个分布点。

在这本书里,记者还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稀有品种蜻蜓,还有不少漂亮的蜻蜓。其中,扭尾曦春蜓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外还有闻名世界的蝴蝶裂唇蜓、赤基色蟌,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稀有品种,如三角亚春蜓、朝比奈虹蜻。

追踪3年终拍摄到珍稀褐翠蜓倩影

要拍摄到一张好的蜻蜓照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蜻蜓很灵活,稍有动静就会飞走。而且蜻蜓的种类繁多,拍摄到心仪的品种,也要花费一番工夫。吴宏道曾花了3年的时间,才拍摄到一张褐翠蜓的照片,让世人看到其真容。

吴宏道告诉记者,褐翠蜓的数量极少,根据别人介绍这种蜻蜓的习性,他每年都到其可能出没的地方去寻找。寻找了3年,最后才看到一只褐翠蜓。“褐翠蜓平日都栖息在高山密林中,白天很难看到它的身影。只有在其产卵期间,它才会飞到小溪去产卵。只有这个时候,才有可能看到它。”吴宏道说,褐翠蜓在小溪出没的时间很短,一般在下午5时到6时30分之间。这3年来,他根据褐翠蜓的生活习性,经常去小溪边寻找。有一次,他下午2时多就到小溪边去等。连续等了两个下午,也没有看到褐翠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3天下午,他终于看到了褐翠蜓。“只看到一只,再也没看到第二只了。”吴宏道说。

为拍蜻蜓被蚂蝗咬被毒蛇吓,水靴里倒出汗水

因为蜻蜓出没的时间多是在太阳最猛烈的时候,每次拍摄过程,吴宏道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有一次,为了拍摄一张蓝纹尾蟌蜻蜓的图片,吴宏道不小心还把照相机掉到水里了。

原来,因为蜻蜓喜欢在水中的水草上停留,吴宏道经常要站在水里给蜻蜓拍照。他在拍摄蓝纹尾蟌时,几条大蚂蟥叮住了他的腿。吴宏道条件反射去抓蚂蟥,却不小心把照相机掉到水里去了。日后为了防止再被蚂蟥叮咬,吴宏道就穿上高筒水靴去拍蜻蜓照。每次拍摄完,高筒水靴里都能倒出不少汗水。

蜻蜓灵活,经常是看到蜻蜓停在树枝上,但慢慢靠近拿出照相机准备拍摄时,蜻蜓又飞走了。又停下,又靠近,又飞走……为了拍摄一张好的蜻蜓照片,这样的动作不知要重复多少遍。

相比出汗、重复拍摄,遭遇到毒蛇更可怕。有一次,吴宏道站在水中全神贯注地拍摄,没想到在离他头顶约30厘米的地方,一条青竹蛇顺着河边的树枝,从他头上爬过。等吴宏道拍摄完抬头时,就看到青竹蛇挂在离自己不远处的树枝上,他被吓出一身冷汗。

芬兰著名蜻蜓分类学家为《惠州蜻蜓》作序

记者看到,《惠州蜻蜓》不仅得到了大陆专家的认可,也得到了国外专家的认可。芬兰著名蜻蜓分类学家、博士马蒂·赫默莱宁不仅为其作序,还在序中提到《惠州蜻蜓》是中国大陆首本蜻蜓类的图鉴。《国际蜻蜓学报》副主编Albert.G.Orr博士还热心为《惠州蜻蜓》校正英文手稿。

记者了解到,与《惠州蜻蜓》类似的书籍并不多,《惠州蜻蜓》的出版有着其特殊的意义。这本书为自然生态爱好者、昆虫爱好者、昆虫摄影师以及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了参考书。同时,《惠州蜻蜓》也为惠州其他物种调查和摸清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好的样板,也反映了惠州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提高了城市的科学文化素养。

吴宏道告诉记者,这本书引起了不少专业人士的重视,有不少来自芬兰、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和自然生态爱好者等,都希望能购买到这本书。他也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本书,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普通的爱好者,更加了解惠州的蜻蜓,并促使更多感兴趣的人去认识这些大自然中的精灵。

记者手记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更多人参与

树丛中的鸟儿、繁花间的蝴蝶、溪水边的蜻蜓……它们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再平凡不过的一道自然风景。但是,很少有人会深入这些自然小精灵的世界。然而,一切动物、植物,无论其是否珍稀,都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品种是否多样、数量是否丰富,标志着一个地方自然生态环境是否良好。而只有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才能够长久、持续、健康地发展,人们才能拥有最终的幸福。

蜻蜓是一种“环境指标”生物,采访中吴宏道告诉记者,惠州的蜻蜓种类非常丰富,约占广东省已知蜻蜓种类的70%,全国的四分之一。这让记者颇感自豪,为惠州的生态环境自豪。因为惠州拥有许多自然保护区,以及许多适合蜻蜓生存的洼地和山区湿地环境,吸引了蜻蜓及其他动植物聚居。这些都标明了惠州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取得的良好成果也让人欣喜。

此外,《惠州蜻蜓》这本书的出版发行,是作者吴宏道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对生态保护身体力行的最好体现。但需值得注意的是,需要践行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并不仅仅是吴宏道一人,希望有更多的市民以及政府部门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

本组文/图(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方莲花 通讯员周纪刚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