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结构整合 系统融合 功能耦合 新质战斗力生成的突破口 ■

●结构整合 系统融合 功能耦合 新质战斗力生成的突破口 ■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4.0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解放军报

【出版日期】2011.04.07

【版次】第10版:军事论坛

【入库时间】20110620

【全文】

当前,战斗力生成模式由平台主导转向信息主导,标志着军队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深水区”。这个阶段最突出的矛盾是能否通过信息主导——信息的“畅流”与“共享”,迸发出以往所不具备的强大“结构力”,即把机械化条件下众多单一的、相对独立的物理平台,通过融合与集成,最终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战斗力。可以说,追求体系战斗力的最大化,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着眼点与落脚点。

现实战斗力是军队能力建设长期实践的结果,是马上能用的战斗力。机械化条件下,它靠的是单个作战平台以及平台叠加后产生的能力。当前需要关注的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潜在战斗力形态,它是未来战斗力的源泉。在这个形态下,战斗力诸要素已经不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实体,信息系统把它们连为一体,使简单叠加产生的战斗力成几何级数倍增,这就是信息结构力的作用。具体地讲,就是打破常规,改变机械化条件下现实战斗力的生成途径,运用信息系统将原来封闭、割裂的战斗力诸要素进行结构整合、系统融合、功能耦合,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战斗力。

战斗力形态包括静态战斗力和动态战斗力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指军队规模、武器装备质量、战备训练水平、综合保障建设等;后者则包括作战思想、作战方法、作战协同、战术运用、指挥控制等。从难度上讲,动态战斗力建设难度更大,并且决定着静态战斗力的发挥。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动态战斗力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着战斗力质量能否跃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提高体系战斗力必须深刻把握信息系统的特征,在信息化作战理论、样式、方法和综合信息系统运用等问题上鼎力创新,打牢形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战斗力的根基。

从冷兵器、热兵器时代,到信息时代,各个时代的战斗力标准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历史尺度,这就是战斗力标准的相对性。但是,在同一时代,军队的战斗力水平在某一阶段又是既定的,是从上一阶段传承下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战斗力标准又具有绝对性。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应当把绝对与相对统一起来,既注重信息系统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挖掘、改造和重塑传统机械能战斗力,不能完全置以往战斗力于不顾,把过去的一切都推倒重来。

体系战斗力标准包括训练标准、管理标准、教育标准等,这些具体标准使转变战斗力模式有章可循,各项具体标准的实化、细化不能用抽象标准取而代之。同时,体系战斗力的形成有短期目标也有长期目标,既要克服短期行为,着眼全局、从长计议,杜绝急功近利的倾向,更不能只求快不求好,忽视必要的基本建设和长远建设,搞临时突击和拼凑。此外,体系战斗力标准还应注重抓好定性与定量的统一,通过体系战斗力标准的定量化,使之可操作、可执行,并据此评估模式转变的进度与质量。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