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着力解决农民出行难、乘车难 尤溪县率先实现村村通班车

着力解决农民出行难、乘车难 尤溪县率先实现村村通班车

作者: 出版日期:2010.12.0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出版日期】2010.12.08

【版次】第02版:要闻2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

本报讯 (记者 吴宏雄) 近日,尤溪县汤川乡黄林村首次迎来特殊的“贵客”——一辆闽通长运公司中巴班车。这是黄林村建村以来,第一台开到村里的班车,也是全县最后开通班车的建制村。至此,尤溪县所辖250个建制村全部通上班车,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建制村百分之百“村村通”,全县30多万农民圆了世代的梦想。

作为闽西北的山窝窝,尤溪县经济上与发达县市相差甚远,缘何能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班车?

“关键还是看重视,关键还是看力度,关键还是看方法。”这是尤溪县给出的答案。

自2008年底全省基本实现建制村通水泥路后,省交通运输厅加大了农村客运推动力度,要求实现“水泥路修到村口,班车开到家门”。但是,由于不少水泥路尚不符合通车条件,以及农村客运利润较低、运输企业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制约,执行起来并非一帆风顺。就拿尤溪县来讲,早在2007年,该县所有建制村都通了水泥路,但是山区公路坡陡弯急、视距盲区多,通行客车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农民比较分散,农村客运经营效益较差,不少村“有路无车”。截至5月,全县还有46个村未通车,离百分百通车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尤溪在全省较早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该县与永安市、长汀县一起,被省交通运输部门列为省级试点县,要求年底前建制村百分百通车。

“政府和交通部门把农民出行难、乘车难放在了心头,把村村通当成为民办实事、推动城乡发展的重头戏,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陈焕景说。

党委、政府动起来了。尤溪县为此成立了由县政府牵头,各乡镇、交通、公安、安监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全力推动农村客运村村通工作。特别是“百日会战”后,15个乡镇政府签订了“公路交通百日会战责任书”,保证年底前实现村村通。

对症下药。农村通班车,安全摆首位。尚未通车的46个建制村,公路急弯多、视距不良。为此,省交通运输厅提高了安保工程补助标准,市、县加大了投入,增设防撞墙、开辟错车道,加装反光镜等,今年尤溪县完成安保工程715公里,改造危桥17座,设警示标志86面。开通班车前还要联合论证,由当地交通、公安、安监等部门实地勘察,符合开通条件的签署会审表,不符合开通条件限期整改,直至符合通车条件。

让“车头向下”,就得解决运营公司利益问题。传统的农村客运模式,如果是沿线客多的“热线”,就有利润;如果碰到出行少的“冷线”,就可能亏损。为此,尤溪县采用冷热线搭配的片区经营方式,把15个乡镇划分成4个客运区域,分别划给闽通长运、三明环宇、尤溪顺发、尤溪沈兴4家公司统筹运营。片区经营提高了载客率,降低了成本,激发了运输公司的积极性,目前这4家公司投放的农村客运班车达到80辆1513座,开通了进村过夜班车线路41条,每日班车线路37条,周末班车线路21条,墟日班车路线18条,定日班车线路5条,预约班车线路3条,基本满足群众需求。

闽通长运公司经营的片区最大,包括了管前镇等7个乡镇。黄宗汉经理告诉记者,原来农村客运由于客源少,客车为了抢客经常你追我赶、险象环生。实行片区经营后,每个公司一块“自留地”,完全没有了利益冲突,极大减少了安全隐患。这块“自留地”由公司精耕细作,针对各个村的位置、人口、通村里程等情况,采取灵活的营运模式,如延伸线路、一车多线、循环运营、滚动发车、预约服务,既灵活地满足村民的出行需求,又保证了企业的盈利。

据省交通运输厅介绍,截至11月底,全省建制村通客车率已超过88%,其中“百日会战”以来新增1728个建制村通车,比7月底提高10个百分点。长汀县和永安市通车率分别达到了95%和97%。下一步将积极推广尤溪县片区经营等有效经验,确保年底实现90%建制村通车的目标,明年基本实现建制村都通车。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