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自由不是被抛弃 山东省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医师吴宏新谈离退

自由不是被抛弃 山东省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医师吴宏新谈离退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1.2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当代健康报

【出版日期】2011.01.27

【版次】第09版 ( 专家在线)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 本报记者 刘芳 高文超

专家简介

吴宏新,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山东省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医师,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二十余年,1993年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开始临床治疗向心理治疗的转变。1995年发起并成立了山东省第一条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同年开始接受正规化培训――― 参加了北京医科大学举办的第二期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班,此后又曾多次师从于国内动力学治疗大师曾奇峰等,学习过欧文亚龙存在主义团体治疗,在精神分析方向上,最系统的学习是参加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举办的中德精神分析治疗项目的连续培训项目。动力学取向的个别治疗时数8000余小时,动力性团体治疗目前已经尝试,开始了3个20次的封闭性团体。先后被聘为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任课教师;被聘请担任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教师;多次在省、市级电台担任客座主持进行心理咨询,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线嘉宾主持。

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看起来浪漫,却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扰。

月 日,本报编辑部接到济南市一位王奶奶的求助电话。王奶奶诉说了自己老伴儿李爷爷退休后发生的种种变化。退休之前李爷爷是某单位的领导,退休后却萎靡不振,整日无所事事,看这儿也不顺眼,看那儿也不顺眼。

这样的问题,随着中国进入老年社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离退休老人身上,这些问题剪不断理还乱,困扰着老人的心灵。

退休了,社会不需要你了,年轻人不需要你了,孩子不需要你了,有人认为这是自由,其实那不叫自由,而是被抛弃,是陷入孤独。自由绝不是被抛弃,而是内心温暖的空间,是在接纳基础上的自由。

离退休老人感到被抛弃,就像地球没有了万有引力,后果很严重。首先是心理上出现疾病,接着身体上出现疾病,身心同病。当然,如果老年人调节的好,就会真正达到一种大自在的良好状态。

在采访中,山东省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医师吴宏新说:“人生意义的四大主题,自由、孤独、无意义、死亡,当到了极致,这四个词是同义词。”一个人心理“脱轨”,自由就等于孤独,等于无意义,甚至等于死亡。

作为儿孙,着急甚至包办代替或者将“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都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让我们“贴着老人情感的边缘去照顾,贴着老人需求的边缘去满足”。

?孤独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人生意义的四大主题,孤独、自由、无意义、死亡,当到了极致,这四个词是同等意思。当孤独到了极致,自由就是孤独,就是无意义,就是死亡。

1月20日,也就是记者接到王奶奶电话的第二天,记者来到了她家,了解到李爷爷的困扰。

61岁的李爷爷,原是某单位领导,他工作时非常勤劳,近乎“工作狂”,没有任何嗜好及兴趣,每日早出晚归。两个孩子,儿子 35岁,已另组小家庭;女儿前年嫁到国外,一年只回来一次。老人退休后,精神异常空虚,他向来性格内向,不与他人交往,与老伴王奶奶相依为命,生活非常孤独。退休后,他感到失落,空虚忧郁,茶饭不思,整天对着王奶奶发脾气,吹胡子瞪眼,还疑心自己患了胃癌,不相信医院胃炎的诊断。这让王奶奶和儿女一筹莫展,痛苦不堪。

为什么一向不计得失,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一旦离退休在家,就变得牢骚满腹、斤斤计较?为什么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豪杰,赋闲在家之后,就不知如何打发时间,身体偶有不适,就疑神疑鬼,惶惶不可终日?

这让记者想起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的剧情,男主角邓家齐的父亲邓龙拼搏了一辈子,最后被领导“戛然而止”要求退休,他心里很不甘心,整日恍恍惚惚,找不到合适的人倾诉,脾气异常暴躁,儿子和妻子都显得很无助。

老人陷入了孤独,无人领悟,正如古人描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饱含无奈。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看起来浪漫,却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扰。吴宏新告诉记者,像李爷爷这样的退休老人不在少数。有心理学者曾对某市20位同一年从处级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退休时身体并无大碍的老年人,两年内竟有五位去世,还有六位重病缠身。可见,离退休真是一道“事故多发”的坎。

他说,“人生存在的四大主题,孤独、自由、无意义、死亡,当到了极致,都是同等的意思。”按照心理学上的解释,当一个人的孤独到了极致,自由就是孤独,就是无意义,就是死亡。

?离退休综合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旦“关系”出了问题,心理也会出现问题。好的心理就等于好的“关系”。

“工作的时候,有工作带来的上下级或平级的‘关系’,工作中忙碌的也是这些‘关系’,一旦退休,工作带来的这些‘关系’不存在或淡了,便不适应了。老人离退休之后,尤其是原本属于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领导或者管理者,‘关系’会骤然减少。一旦‘关系’出了问题,心理也会出现问题。好的心理就等于好的‘关系’。反过来说,没有好的‘关系’或者‘关系’零落了,在没有新的‘关系’建立起来之前,当然就没有好的心理。”

吴宏新说,人首先是动物,然后是群居性动物,再后才是社会性的高级动物。我们无法生存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状态中,退休意味着人际关系的突然丧失和自由度突然增大,只有在集体范围内,“人”才能摆脱焦虑、体现价值。

离退休老人的这种异常的心理状态,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可以称为“离退休综合征”。

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吴宏新告诉记者,目前老年人心理健康常见的状态有三种:一是忧郁,原因是退休以后,一时难以适应原来社会角色的丧失和社会交往的变化,常常会睹物思旧,留恋过去,多愁善感;二是孤独,与子女关系不融洽或是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感情疏远,产生自卑感、孤独感,遇事急躁,易动肝火,就如同前面的李爷爷的症状一样;三是与更年期相关的症状,如焦虑失眠敏感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

?如何面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利他”、“利社会”,从退休前的关系脱离出来,然后再依靠着“我为人人”的想法和做法,重新纳入新的群体,找到新的自我。

人的需求分为生物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退休意味着身体慢慢衰老,但社会性需求或者说心理需求却相对增强。这就需要做到老有所归、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爱、老有所敬。

老有所归。老年人退休后,落差不可避免的引起老年人的失落感,他们内心深处的归属感会很强烈,他们希望回归到一个充满理解和爱的新的集体,使他们得到安慰、体恤和支持。

老有所养。时间不经意间偷走了老年人的体力和精力,加重了老年人对晚景的顾虑,退休后老人都希望子女能够尽孝心行赡养之责。

老有所学。许多老年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退休后,他们积极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使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从知识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老有所为。很多老人在退休后依旧精力旺盛,有着发挥余热,奉献社会的强烈愿望。

老有所乐。孤独和寂寞是大多数老人退休后最害怕面对的,他们有消除孤独,追求快乐的需求。

老有所爱。追求爱情,享受性爱是老年人的需求和权利,特别是丧偶或是独身老人,在踏入自己人生第二春的时候,给自己的晚年找个贴心的老伴是晚年幸福的需要,是晚年健康的需要,更是心理健康的需要。

老有所敬。老年人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为家庭为子女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有享受后辈和社会尊敬与关爱的需求。

对于以上的七点,吴宏新概括为“利他”、“利社会”,从退休前的“关系”脱离出来,然后再依靠着“我为人人”的想法和做法,重新纳入新的群体,找到新的自我,建立新的“关系”,获得良好的身心状态。

正如宋代名家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寄情山水之间,老有所乐,我们又为何不可呢?

?如何预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么不管不问,彻底放手,要么包办代替大操大办,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对待老人的态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淡然又重视,“贴着他们情感的边缘去照顾,贴着他们需求的边缘去满足”。

我们从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中找出答案。老孙是国家机关的退休干部,在工作时干劲儿十足,每天早出晚归,可是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刚退休时,老孙很不习惯,仍是很早起床,匆匆吃完饭,拎上公文包就往外跑。每次都是老伴提醒他:我说老头子,你已经退休啦,不用上班啦!他才恍然大悟地回过神来,接着颓然倒在沙发上,一言不发,情绪一落千丈……

老牛退休前是某大学教务处的主任。他从小就喜欢文学,对东坡诗词颇有研究,但因平时工作繁忙,没有专门的时间来搞研究,一直觉得很遗憾。去年学校工作人员大调整,要求一批岁数大的老职工提前退休,老牛本不在名单之内,可他主动要求退休,说是给年轻人更多的发展机会。老牛退休后,开始一心从事自己的东坡诗词研究,几乎每期的校报上都能看到他洋洋洒洒的文章和颇有见地的观点。

退休后,老孙和老牛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究其原因是对退休有无心理准备和对退休的态度。吴宏新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突然的退休就会使老年人感到手足无措,甚至悲观厌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源头,就不怕退休的突袭了。

除此之外,家人和儿孙对于老人要避免两个极端,要么不管不问,彻底放手,要么包办代替大操大办,这些都不是正确对待老人的态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淡然又重视,“贴着他们情感的边缘去照顾,贴着他们需求的边缘去满足”。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