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香港善导会总干事吴宏增:社区服务一定要切合居民需要

香港善导会总干事吴宏增:社区服务一定要切合居民需要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7.0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珠海特区报

【出版日期】2012.07.02

【版次】第05版(专题)

【入库时间】20121010

【全文】

国内一种服务叫做帮教,在香港叫做社区矫正和更生康复。社区矫正和更生康复的服务宗旨是协助刑满释放的人员解决他们的生活各个方面的问题。香港社区矫正和更生康复的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能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内政局变动,香港人口激增,香港政府只能集中力量应付基本的民生需求。当时香港社会没有社会福利这个概念,只有一些外国机构或者宗教团体从事救济工作,当时普遍民生非常艰苦,对于罪犯的惩罚和感化一般大众不太关注。当时有批教会及社会热心人士组织起来,前往监狱探访那些单身又无依靠的罪犯,工作重点在照顾他们出狱后的基本生活,这些探访是自愿性质,没有受到政府资助。

1957年,这些热心人成立了协会,两年后受到了社会的资助。香港更生康复的发展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有非常密切关系。社会福利六十年代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主,到七八十年代社会福利规划制度开始形成,这个阶段强调的是个人尊严。

香港的更生服务也是一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针对出狱人士的基本的生活需要 。当时也开设了一些康乐中心和工厂,让他们有正常的工作。从七十年代开始,政府资源逐渐增多,各个志愿机构得到政府比较多的拨款,民间更生服务组织得到了很多政府的资源,开设了多间辅导中心,为出狱人士提供比较完善的善后辅导公务,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工提供个案辅导服务。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监狱署改为惩教署,民间更生组织也改为善导会。善导会有300多人,社会工作人员占据了40%,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现在每年经费大概1亿港币,当中八九千万是香港政府的拨款。服务对象女性比较多,中年以上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比较多。就业情况当中没有工作的也是一半以上,要求政府救济的比较多。滥药、就业、住宿、经济是主要帮助的四个方向。

从香港社区矫正的经验看,社会建设要想取得成功,重要的一点是服务一定要切合需要。如果服务对象不能从这个民间组织中满足某种需要,他就不会来索取服务,组织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社会建设中,民间组织的培育一个重要关键是寻找真实的社会需求。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