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适应性 □吴宏放 杜非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7.03
【版次】第04版:专刊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时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建设适应性指明了方向。如何围绕“十二五”时期的“主题”和“主线”增强党的建设适应性,是当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科学理论武装,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实践
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和有效应对国内外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圆满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和实现战略目标,就必须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努力提高我们观察分析形势的能力、驾驭现代化建设复杂局面的能力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结合起来。加强科学理论武装,重点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应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制度建设,使学习理论、研究问题、推动工作在全党形成制度,形成风气。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项基本要求,这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均衡、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一是深化认识。各级党组织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战略部署的认识,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列,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二是在实践中积极推进。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经济结构调整中,统筹城乡发展中,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深化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改革开放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我国能否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取得阶段性成就,进而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所在。面对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新形势,我们党必须牢固树立“深化改革、全面改革”的理念,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在改革开放的新实践中有所作为。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党与人大政协关系、与企业关系、与群众的关系,将各方面的职权和利益协调好、引导好,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聚集力量,保障改革开放的各项任务的落实。
努力实现人民利益,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努力实现人民利益结合起来。其主要着力点在于:一是加强教育和引导,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维护群众利益的自觉性。二是加快发展,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进步,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化、具体化、生动化。要以改善民生作为重点,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任务
坚持解放思想,是我们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坚持不断解放思想结合起来,在当前就要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积极推进党的建设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形式创新,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任务。一是观念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关键。要破除和摒弃一切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照搬照套等旧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束缚,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观念。二是制度创新。一个执政党的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以及效率和效果如何,取决于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便捷,运转是否顺畅、灵活、高效。要按照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原则,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为党的执政活动和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核心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着眼增强党代表广泛性和参与度。要以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设为重点,推动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规范化。要以建立健全惩防制度体系为关键环节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三是形式创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以及人们思想多样化和不同行业党员群体的特点,只有与时俱进,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党建新路径,创新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活力,党的建设才是富有成效。比如,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新技术、新媒介、新传播手段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特点,推动党组织活动方式由传统的单向交流模式向互动双向、多向交流转变,使党的活动方式体现时代性。突破党组织活动仅局限于党内的传统做法,扩大党员与群众的互动与接触,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和交流,使党组织活动体现开放性。在认真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改进活动方式,把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作为主题,使党的活动方式体现人民性。党组织活动内容从活动策划、主题选定、方案制定到形式确定,都尽可能让党员全过程参与,使党的活动方式体现民主性。建立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把它作为一种制度坚持下去,持之以恒,而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使党的活动方式体现科学性。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市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