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外“讲礼”的吴宏聪老师
【副篇名】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9.07
【版次】第04版:纪念吴宏聪教授专版
【入库时间】20131020
【全文】
;1944年摄
;1944 年在昆明市郊, 时为西南联大助教
;1978 年 12 月 邀 请 北 京 大 学 王 力 教 授 ( 左 二 ) 来 中 大 作 学 术 交 流 , 左 一 为 容 庚 教 授 , 左 三 为 吴 宏 聪 教 授 ,右一为潘允中教授
;80年代与香港中文 大 学 国 学 大 师 饶 宗 颐 教 授 ( 右 ) 交 流
1968-1970 年在粤北坪石天 堂山五·七干校(前右一)
文/陈平原
其实,关于导师吴宏聪先生,我已经写过好几篇文章。
三篇文章相隔十年,涉及一个共同话题———吴宏聪与西南联大。最初谈及,全凭直觉;随着自己年龄及学养的增长,我确信无疑———联大的四年本科,加上四年助教,对于吴老师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年轻时曾亲炙民国年间众多一流师长,这一经历,使得其眼光、学识与胸襟,均不受日后周围环境所限。
褒扬抗战期间弦歌不辍的西南联大,尤其是众多优秀毕业生,我们多关注其学术上的业绩———如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两弹一星”元勋,或在人文社科方面成就卓著,这自然是对的。可我更看重这所大学的精神气质———毕业生中,即便日后没能成为“大师”的,也都视野开阔且气宇轩昂。在我看来,这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之所以说吴宏聪老师无愧于这所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名校,与其说是因为学术成果,不如说是因为精神气质。比如思想开放、学术宽容、人格平等,以及尊重并善待学生等,所有这些,都是作为大学教授或院系领导极为重要的素质。
名扬四海的大学者,固然让人心生敬畏;好的学术组织者,同样值得我们尊崇。虽然主编过不少教材及论文集,也出版了《闻一多文化观及其他》(1998)、《吴宏聪自选集》(2007)等著作,但吴老师的主要贡献明显不在这里,而在其长期执掌中山大学中文系。从1957年至1984年,“文革”前是中文系副主任(主任商承祚先生基本上不管事),“文革”后是中文系主任,除了“文革”期间另有故事,吴老师与中大中文系的命运息息相关。
在制度健全的欧美大学里,系主任轮流做,实在不算什么;可在教育行政化倾向日趋严重的中国大学里,院系领导并不好当。先有政治运动的压力,后有经济大潮的冲击,再加上大干快上的跨越式发展,要掌好这个舵,还真不容易。从西南联大助教,到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在吴老师看来,都是服务。所谓“当系主任就是为全系师生服务”,在吴老师那里,得到很好的体现。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各种矛盾一点不比别的地方少,反而因大家都是聪明人,算计起来可能更精准。当院系领导的,得有眼光,有原则,有方向感,有公信力,还有一点同样重要,那就是,打心眼里尊重教授与学生。众多立场、利益、学养、趣味不一的教师与学生,在同一个屋檐下念书,磕磕碰碰是难免的,更何况在吴老师主政的那些年,不时有政治风云激荡。说实话,要在大学里“得民心”,且长期得到教师与学生的爱戴,实在不容易。
前年冬天,我到康乐园拜访,吴老师问我,在北大中文系当主任“感觉如何”。我说,这才知道您当二十年系主任,运筹帷幄,进退自如,脸上还常常挂着灿烂的笑容,实在太难了。他一听就笑了———显然,对我这个评价,吴老师很得意。
在我看来,吴老师的“秘密武器”不是学养,也不是机巧,而是性情———宽厚、和蔼、从容、淡定。这位民国年间培养出来的“既传统,又西化”的大学教授,平日里西装革履、发型特别讲究,言谈举止中充满自信,可待人接物,却又特别讲礼。所谓“礼”,不是繁文缛节,而是时时、事事、处处,多为别人着想。不必引经据典,实际生活中,你只要学会相互尊重,严于律己,人际交往中把握好分寸,不卑不亢,那就是“彬彬有礼”了。这么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周作人称为“生活之艺术”———“生活之艺术这个名词,用中国固有的字来说便是所谓礼。”对于辜鸿铭将“礼”译成Art,而不是Rite,周十分赞许,且认定当务之急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同时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希腊文明相合一”(《雨天的书·生活之艺术》)。如此既新又旧、既中又西的生活态度,说起来容易,实践则很难。
作为知识共同体的大学,有其特殊性,没原则不行,只有原则也不行。在情与理之间,如何拿捏得当,不是很容易。这个时候,很是怀念吴老师,他的“讲礼”,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策略,更是一种处世哲学。
2008年初春,我陪已做过九十大寿、精神依旧矍铄的吴老师散步,在图书馆旁杜鹃花前合影时,吴老师突然问起:这两年没见你寄新书,是不是碰到什么困难?我赶紧解释,书仍旧在出,只是不太理想,不值得老师费神。实际情况是,我每次寄书,他都认真阅读,然后去信或打电话谈感想。随着视力下降,吴老师只能拿放大镜看目录,再挑若干章节请人读给他听。知道这一情况后,我就不再寄送新书了。真没想到,这也让老师牵挂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讲礼”的师长何尝不是如此。
注: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因篇幅有限,文章有删节,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