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福建交通建设驶入快车道 吴宏雄

福建交通建设驶入快车道 吴宏雄

作者:吴宏雄 出版日期:2011.06.24 点击数:0

【作者】 吴宏雄

【报纸名称】:人民日报海外版

【出版日期】2011.06.24

【版次】第03版:海西周刊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

2010年4月26日,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车。从厦门岛到达对岸的大陆端,比原来节省了82分钟。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4月26日,福厦高铁运行一周年。南昌铁路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年来,福厦高铁发送旅客1800余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5万人次,上座率稳居全国高铁前列,成为全国最热的线路之一。

一位福州市民感慨地说:“以前,乘火车从福州去厦门要绕道来舟,跨外福线和鹰厦线,耗时10多个小时,还不是直达列车。后来,福厦高速公路建成,从福州至厦门只要4小时左右。如今,走8车道高速路仅需3小时,坐动车仅需1个半小时,真便捷。”

混沌一觉梦犹在,“轻车”已过万重山。温福、福厦高铁动车组,追风速度;福厦漳8车道高速公路,宽畅无阻……一条条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引向广阔内陆的交通大动脉,让海西人缩小了生活圈,产生了“同城效应”,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石。

尤其是高铁,以其“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模式,沿线车站交错停车,周末车次加密等灵活开行方式,改变了人们的出行、生活方式,形成相邻设区市之间1小时交通圈、设区市到省会城市2小时交通圈。

高铁的运行,极大地促进了福建沿海城市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激发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投资热情,特别是为闽台经济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据了解,去年,台商在厦门、泉州、莆田等地投资额均呈现两位数增长,且大多为低碳环保的新型高科技产业。

福建的交通状况,曾经十分尴尬。第一条大通道是1954年动建、1957年底竣工的鹰厦铁路。此后的30多年间,福建的铁路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福建高速公路的建设也起步较晚,直到1997年12月,全长81.9公里的泉厦路建成通车,才实现了“零”的突破。

近年来,福建交通建设达到了过去几十年未曾达到的目标。

2004年,开工建设温福铁路;2005年,开工建设福厦铁路;2006年,开工建设龙厦铁路;2007年,开工建设厦深铁路、向莆铁路……2010年,开工建设合福铁路。

交通捷报也像雪片般飞来:2009年9月28日,温福铁路开通动车组,福建自此结束了只有单线、低速铁路的历史,跨入了双线快速大能力时代;2010年1月1日,一天之内有铁路三线开通、六线一站开工,涉及全省九市,新开工里程达573公里;2011年1月18日,福厦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全线通车,8车道进入全国高速公路先进行列……

当下,福建高速公路和铁路大动脉正在加速形成网络。到“十二五”结束时,福建铁路运营里程将达5000公里以上,进出省铁路通道从目前4条增加到12条,基本形成“三纵六横”网络。福州、厦门从原来的铁路末梢,分别转变为铁道部规划的全国十大区域客运中心和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高速公路将形成5500公里以上的“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与周边省份进出口通道达到17条。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