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路□吴宏放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2.25
【版次】第03版:理论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一、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关系,在发展中既要注重经济指标,更要关注文化指标;既要注重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质量,更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文化建设实践,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宗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重心下移,千方百计为基层、为农民、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相结合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等的基本问题的认识的理性把握。它是社会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培育和增强文化自觉:一是更加理性地认识文化。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尤其是把文化发展能力看作是“软实力”的核心成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构建强大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文化力”,使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持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是更加自觉地发展文化。如何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增强发展文化的自觉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努力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自觉者、指挥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三是更加主动地践行文化。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相互融合的增强,我们践行文化的意识也必须跟进。因此,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文价值的提升,切实把人文价值尺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指标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良性互动,这是我们主动践行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四是更加深入地研究文化。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融合性的趋势,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文化发展的轨迹。当前要重点研究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刻分析和把握世界文化理论和实践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包括一切进步的思想和精神力量,为我所用,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同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性特质和导向功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积极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从全局上找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真正达到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要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理想与现实、主流意识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科学、有力的舆论导向、文化辐射、制度安排等,统一思想,尊重差异,引导民众,不断增强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和亲和力。
四、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同大力培育文明风尚相结合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生机勃勃,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思想道德层面影响社会和谐的某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并对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我们要始终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础,通过积极有效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弘扬主流价值观念,培育高尚文明的道德风尚,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培育高尚文明的道德风尚,要在全社会广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八荣八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让每个社会成员在实践中能时时感受到高尚道德观念的规范和激励;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通过科学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工作,彰显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批评错误的思想和现象;要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使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在认识上做到知荣明耻,更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身体力行;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将传统美德融入时代精神之中。
五、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同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相结合
文化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文化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和前提,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化复兴无不从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开始。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当前,重点要加强如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功能和作用、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方面的研究,使文化理论创新成果成为推动文化实践发展的科学导向。二是文化体制创新。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体制,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三是文化投入机制创新。要努力创造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文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四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信念,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