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聪:学统薪传,余泽流芳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8.31
【版次】A14:一代风流本版新闻
【入库时间】20111020
【全文】
在中山大学南校区图书馆一隅,两排书架上摆满近8000册古今书籍,它们都曾是中大著名教授吴宏聪先生的藏书,10个月前被捐赠至此。而今旧主已再不能赶来探望,抚摸那熟悉的书脊了——8月17日上午10时10分,吴宏聪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3岁。
终身育人,年长仍散余热
吴先生上世纪40年代大学毕业便走上讲台,终身育人,甘为人梯,曾连任中大中文系系主任22年。“他是中大的标志性人物。”吴先生的弟子兼同事金钦俊教授说。他身上承载着五十多批学生的记忆,其中不少弟子已成为著名学者、领导,如陈平原(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导)、黄天骥(中大中文系教授、博导)、蔡东士(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原广东政协副主席)等。有人曾想请吴先生谈一谈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他的回答却十分谦虚:“学生中有成就的不少,但取得成就第一是他自己本身的努力,第二是全系教师教育的结果,不是我的功劳。对中文系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人才我也引以为荣。”
吴先生1994年正式退休,但他的心却从未离开学生。去年11月,他将自己一生收藏的近8000册图书捐给了中大图书馆。“能让莘莘学子汲取到书中的知识并得到启迪,这是我这个教书匠此时此刻最大的欣慰和满足。有机会在晚年再为中山大学做一件事、尽一分力,这是我的心愿。”吴先生在捐赠仪式上说,“在我有生之年看到陪伴自己一生的书刊有个好的归宿,就像为自己的女儿找到好的婆家一样,心情很舒坦。”
学术民主,传承联大学统
谈起吴先生的人品、师德,他的弟子无不给予极高评价。吴先生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先后受教于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王力等大师,弟子吴定宇(中大中文系教授、博导)说:“吴先生继承了西南联大‘宽容对待学生,鼓励学术自由,提倡学术民主’的教学传统,并将其薪火相传。”
对此,弟子陈平原印象深刻。他师从吴先生时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吴先生有一次明确表示不同意我某篇文章的观点,但仍将其推荐给《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发表。吴先生的这种胸襟,除了个人气质,还得益于毕业自西南联大的学历背景。当年朱自清、闻一多指导吴先生时,也都是这么做的。谁能保证自己永远不错?要学生绕着自己转,导师、学生都没出息。”
西南联大的这一教学传统,吴先生有亲身经历。吴定宇说,吴先生多次跟他谈起当年在西南联大做毕业论文时的一段经历。吴先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曹禺戏剧研究》,导师是杨振声先生和沈从文先生。当他把论文提纲送给杨、沈两位导师审阅时,杨先生不同意其中一些观点,而沈先生却认为论文提纲尚有可取之处。论文写好后,吴先生不敢去见杨先生。没想到,几天后杨先生却主动找到他,问明缘由,杨先生说:“虽然我们的观点不同,但是我尊重你的观点,作为你的导师,我要帮你完善你的观点。我尊重你选择的权利。”
后来吴先生凭此文大学毕业,杨先生不但心无芥蒂,还与闻一多先生联名推荐吴先生留校任教。“当年留校非常之难,都是百里挑一。”吴定宇说。而吴先生的许多弟子也继承了这种学统,并以此授徒,西南联大的学统仍在代代传承。
爱生如子,身教重于言传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吴先生正是一位用自己的行为品德教育学生做人,(让学生)一辈子受益的‘人师’。”这是与吴先生共事50多年的金钦俊教授对他的评价。
吴先生担任系主任期间,经常到学生宿舍、饭堂、运动场走访,私下还经常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文革时吴先生被下放到韶关阀门厂,他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为学生烧水、打扫卫生,不少批斗过他的学生红卫兵都深为感动。
吴先生退休以后,仍然非常关心弟子们的科研情况,弟子每有新作面世,他都要先睹为快。中大中文系教授邓国伟告诉记者:“吴先生即便有不同意见,也都是平等探讨,不会以师压人。”直到病重住院时,吴先生还叮嘱邓国伟:“要多写文章,不断积累,不要在乎能不能发表。”
吴先生任教时,中文系每年有100多名学生,他几乎都能记住名字、籍贯。有些学生毕业后十多年再碰面,吴先生都能一口喊出名字,说出该弟子读书时的故事。每逢中文系校友聚会,吴先生都是最受期待的嘉宾,他出场时掌声总是最热烈的。
吴先生身上具有一种谦谦君子的风度,非常重情谊。师从吴宏聪半个世纪的金钦俊说,他最难忘的是吴宏聪始终坚持的“回访”:“凡有弟子上门拜访,他都要亲自回访。”从中大东区步行到西区,平常人不用20分钟,而90多岁的吴先生在家人搀扶下则要花近一个小时。然而,无论是住在5楼的金钦俊还是住在8楼的邓国伟教授,都迎来过吴老的多次“回访”。“他怕我阻拦,快到门口了才给我打电话。而且但凡上门都要带礼物,他总说这样亲自上门好。他就是有着坚固的道德标准,在他身上,坚守着老一辈学者的道德风范。”金教授说。
一位学生毕业后,曾给吴先生寄了一张贺卡,吴先生亲自回复。该生非常感动,自创了一副对联赠与吴先生:“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心性涵养,老来犹俏。”这就是学生心目中的吴先生。
治学严谨,高龄笔耕不辍
吴宏聪先生治学严谨、负责。据中大中文系教授吴锦润回忆,吴先生曾为他负责编写的《大学语文新编》一书作序,为了写一千字的序文竟用了8天的时间,字斟句酌,连标点句读都仔细修改检查之后,方才交稿。其中丝毫没有冠冕堂皇的客套话,都是中肯的点评。吴定宇告诉记者,他的研究生论文吴先生批改了8次:“导师修正的每个观点都有他的道理,正是这次论文探讨,把我带进了学术研究的殿堂。”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是吴先生一生的信条。人虽退休,身心却从未离开过学术研究,吴先生晚年一直致力于鲁迅、丘逢甲研究,编写了大量文集。直到88岁高龄仍笔耕不辍。
此外,吴先生还爱好体育,他是一个标准的球迷,英超、德甲、女排等比赛都是他最爱看的节目。吴定宇说:“吴先生年轻时就爱好,还曾因此受过闻一多先生的‘当头棒喝’。有次闻先生到吴先生宿舍,看到摆的都是篮球、足球、羽毛球,便责问:‘你的文房四宝呢?’吴先生立即意识到自己在运动上分散了太多精力。”(林世宁 马海洋)
吴宏聪生平
广东蕉岭人,1918年生,1938年至1942年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先后师从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王力等大师,毕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吴先生到中山大学任教,曾连任中大中文系系主任22年,专注于鲁迅、丘逢甲研究。著作有《闻一多文化观及其他》、《丘逢甲研究》(第一、二辑)等。他参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等仍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指定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