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太老师吴宏聪
【副篇名】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9.07
【版次】第04版:纪念吴宏聪教授专版
【入库时间】20131020
【全文】
文/陈伟华
几乎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太老师吴宏聪竟然离我们而去了。他的音容笑貌持续浮现于眼前,相逢相见,似乎就在昨天。
2000年,我考入中大师从吴定宇先生读研。照惯例,称呼师爷吴宏聪先生为太老师。
因为缘份,我得以登堂入室感受他的言传身教。作为从教从学60年的一代名师,作为一位经历过战乱、动荡、和平解放并参与到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学者,他的治学经历应当总结。陈平原老师曾建议我们做一本先生口述西南联大的书,很可惜当年我忙于撰写博士论文,无力顾及。每念此,遗憾不已。
我因硕博连读,在康乐园求学5年,曾多次与太老师一起吃饭。其中两次,让我终生难忘。一次是在他家里吃印尼海参。当时正值寒假,因为想多读点书,所以我选择了留守学校。太老师知道此事之后,特邀我去他家吃饭。此等殊遇,给我增添了极大的前进动力。博士毕业之际,太老师特请我去白天鹅宾馆喝早茶。当时餐桌靠窗,我们一边吃着美味早点,一边欣赏珠江美景,不是祖孙,胜似祖孙。那温馨的场面,成为我成长过程中最美的画面。
毕业之后,我任教于湖南大学文学院,我们依然保持密切联系。有一次,他还特意寄了广州月饼给我,并写信勉励我努力工作,多出成绩,还嘱我多写信联系。今年我申请北大博士后获成功,打算过去康乐园向太老师报喜并面叙。孰料,竟惊闻他重病住院。7月赶到中山医重症监护室去探望,太老师已不能言语,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回想起来,不觉泪下。
太老师严谨治学,善于育人。记得在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有一次,导师吴定宇先生提着一个小箱子来到课室。我们以为是古文物,打开一看,却是厚厚的一叠叠文稿,上面写满评语。诧异间,吴老师揭开谜底。那是太老师为他批改了10遍的毕业论文,其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感动。太老师常遗憾因为历史的原因有相当长的时间无法多提笔著述。退休之后,尽管听力、视力都下降得厉害,但他仍笔耕不缀。我们在吴定宇老师的带领下修撰《中山大学校史》时,曾邀请太老师撰写序言。太老师欣然答应。《序言》数易其稿,其中涉及到的人与事,他通常要拿着放大镜去查证纸质文献,才肯落笔。
太老师离我们而去了,但他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注:作者陈伟华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