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于校,施惠师生
【副篇名】端木正教授、吴宏聪教授、叶汝贤教授赠书纪事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2.20
【版次】第03版:人物故事
【入库时间】20131020
【全文】
老教授们一生省吃俭用,爱书如命,每本书都布满他们的指纹、充满心血、深藏故事……“魂兮归来”———藏书在后人的使用中将延续先贤们一生珍视的学术使命———这正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采写/本报记者 张莎莎 彭建楠
记得9月开学,好奇地逛图书馆,在四楼的名人藏书纪念室被深深触动,这里收藏着陈寅恪、商衍鎏商承祚父子、李新魁、戴镏龄、梁方仲、安志敏、金应熙等知名教授的藏书。
前不久,又有三位教授为这里注入新的活力:
10月29日,端木正教授5000余册藏书及1000多册文件入馆;
11月9日上午,92岁高龄的吴宏聪教授亲自送近8000卷藏书入馆;
11月9日下午,叶汝贤教授3000余册藏书入馆。
一波又一波的捐赠背后,有着怎样的情感与故事呢?
端木正:5000册藏书背后的赤诚之爱
端木正教授享有很多显赫的头衔和荣誉,但他一生自称“教书匠”,最看重这个不招摇却又沉甸甸的身份。他在中大执教55年,即使90年赴北京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后,仍每年回中大两次给学生上课。在他心里,传道授业解惑永远排在第一位,而爱书、赠书,都是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不能拿过去的东西蒙骗学生”,“念够书才有资格给学生上课”,80多岁高龄、走路踉跄的端木教授,每次回到中大仍坚持去书店看新书,家人也劝阻不了。他对自己的教学要求极其严格,绝不满足于重复教授旧知识。他还一直保持剪报的习惯,收集和法律相关的新闻。
他的夫人姜凝回忆,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端木教授仍然省吃俭用买书买报。小平房里没有书柜、空间也不够,书垒在地上比人还高。女儿端木美幼年最深的印象,是在昏黄灯光下、窄小书堆中父亲工作的背影。
端木教授生前就想捐书给中大,05年前开始亲自整理京穗两地藏书,北京的藏书整理好一部分就往中大寄。06年11月28日凌晨,刚回到广州的端木教授因心肌梗塞去世……没来得及把准备捐赠的藏书亲自整理好。
端木教授对待学生就像对子女一样,他和夫人会为学生准备生日礼物,去宿舍看望学生。学生也爱去他家做客,天南海北地聊天,甚至一起欣赏京剧,但也常心存忐忑,因为端木教授常出难题考察他们的功底。他治学甚严,指导论文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每年新生入学,端木教授第一堂课讲“如何做人”。他会记下大家的姓名、兴趣、理想,在结课时给每人送一张亲手写的贺卡,甚至逛书店时买下学生写论文用得着的书相送。
毋宁说这5000册藏书记载的其实是一位师长终年如一日对桃李载育的赤诚……
吴宏聪:六十载执掌教鞭 八千藏书赠中大
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后,28岁的吴宏聪追随王力先生来到中大,开始在中文系任教。他坚守在这里,醉心研究,育人不倦。为何要捐赠相伴一生的八千册藏书?他说,我视力不大好了,能让同学们读到这些书得到启迪,我就心满意足了。
六十载岁月,他坚持教学结合。他回忆:从联大开始登上讲台,每次备课都有新体会;中大复校,他边学习中国新文学史边编讲义,一头扎进这个方向;改革开放,文坛新思想、新流派辈出,紧逼他读书。尽管现在退休在家,视力模糊,吴老依然坚持读书、看报。
吴老尊重学生,对待学术分歧极其开明。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提到,吴老曾明确表示不同意他某篇文章的观点,但仍将其推荐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发表。
吴老嗜书如命,每到一地必要逛书店。他把家里的藏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收入的大部分都花在买书上。当时港版图书价格昂贵,但他购买起来也不吝惜。因为这样,他的生活比较清贫,桌案裂了他就贴条胶布接着用,总之要以书为第一。
文革时造反派要来抄他的家,一位同学连夜冒险通风报信,吴老马上全家动员,却是先转移书,再转移其他财物。尽管藏书甚丰,吴老却从不垄断资料,反而更希望资料共享。吴定宇教授当年研究胡适,吴老买了价格不菲的港版《胡适评传》(李敖著)供其参考。他的很多藏书都是为了方便学生做学问而购置的。对别人借阅的请求,吴老总是欣然应允。
吴老今年92岁,他高兴地将8000册藏书亲自送入图书馆,思量着为学校、为学生再尽一份力。这批书伴随吴老走过大半辈子,囊括文史经法多个学科,是吴老进行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还有大量解放前的书刊。如今,这些心头好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学校。
8000册藏书似乎寄托着他的希望:年轻学子能从书中获得启发、获得灵感,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想法。
叶汝贤:书香不断 诲人不倦
叶汝贤教授从1961年开始在中大任教,48年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简称“马哲史”)、唯物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等领域的教学科研,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爱买书、勤读书”,是家人、学生对叶教授的一致印象。
一提起叶教授和书的往事,最让叶教授夫人郑玉桂女士唏嘘感叹的便是80年代初因为爱书买书而艰难被动的岁月。改革开放,书籍开始多起来,教学也需要大量资料,而只要是看中的书,叶教授都要省吃俭用买回来。“那时每月工资61块半,家里有两个小孩,上面还有老人,大笔钱买书后经济非常被动,到月底买菜都没钱,真的是从牙缝里挤钱买书。”然而,再困难,还是要买书。
买回的书,叶教授都会非常认真甚至刻苦地读,一个问题想不通就不睡觉。他生前的藏书分为两批,一批在家,一批在办公室。叶教授家里放着他希望随手就能拿到的珍贵资料,他从来没有星期天,总是尽可能地努力工作。
叶教授的藏书是对同学们开放的,有时学生需要而自己没有的书他会去书店买回来,有些书今后教学研究用得上他也会当"储备知识"买下来。他还常常划科研经费给学生买书。让叶夫人印象深刻的是,叶教授在指导博士生潘逸阳写论文时主动买书寄给他。
无私关怀带来学生深情爱戴,09年叶教授病重后学生纷纷赶来帮忙,温情融融。
“他一辈子爱工作,生前说过即使退休也不会停止工作”。此次叶夫人决定无偿捐赠叶教授毕生从事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资料,正是为了延续他追求事业的精神。
专藏:最纯的心愿,最好的纪念
老教授们一生省吃俭用,爱书如命,每本书都布满他们的指纹、充满心血、深藏故事。谈起这些,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教授非常感动。他认为中大拥有86年历史,随着时光流逝、世代更迭,一代代名师可能被淡忘。而让后人感受知名学者的存在,是对学术、文化的尊重。
这种尊重往往通过“睹物生情”加深,大师的故居、藏书、手稿、照片、书信等都是很好的寄托。名人藏书纪念室既能为新生提供触摸先贤学术轨迹的机会,激发他们对中大、对学术的认同感,又为毕业生多年后回校缅怀老师提供寄托。因此接受名人藏书捐赠,不仅是图书馆补充藏书的方式,还是保存、积累、沉淀、展示、弘扬大学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专藏的珍贵资料将完全对学生开放。“魂兮归来”———藏书在后人的使用中将延续先贤们一生珍视的学术使命———这正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