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音乐就兴奋得忘乎所以
【副篇名】“怕老婆”又“不听话”的国家一级指挥吴宏才与世长辞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6.21
【版次】第A11版(本地·文化新闻)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
为·普·通·百·姓·立·传
【人物名片】
吴宏才,福建永春人,曾任厦门市歌舞剧团乐队队长、厦门市歌舞剧团管弦乐团首任指挥、厦门市歌舞剧团副团长等职,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理事,福建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福建省合唱协会副主席,厦门市音乐家协会顾问。
名扬省内外、一生为厦门音乐事业做出无数贡献的厦门市歌舞剧团原副团长、国家一级指挥吴宏才因胃癌医治无效,于上周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71岁。
吴宏才常对朋友说自己“怕老婆”,因为他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家务事方面“一窍不通”,洗衣、做饭等都是太太一手包办。但吴宏才的太太却在他的追悼会上感慨:“宏才这辈子就是不听我的话,平时劝他注意休息,可怎么也劝不动他。”
文/图 记者 龚小莞
通讯员 谢建波
拼命三郎
一有重大演出,就没日没夜地忙
2001年,吴宏才从厦门歌舞剧院退休后被返聘,继续担任剧院厦门乐团的指挥工作,厦门大大小小的合唱团也请他进行排练指导,去年,他还带队赴绍兴参加第六届国际合唱节。去年9月,吴宏才在腹胀了一段时间后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太太要求吴宏才立即动手术,但他正在录制闽南圣诗500首,依旧每周末赶往鼓浪屿编排、指挥闽南圣诗的合唱和录音,治疗的最佳时机被耽误了。
厦门歌舞剧院创作室主任郑超英评价吴宏才是一位“视荣誉高于一切的可敬的音乐家”。郑超英20岁出头就来到厦门歌舞剧院,和吴宏才相处了30多年。据他回忆,每次歌舞剧院接到重大演出任务,吴宏才都要没日没夜地忙。过去没有电脑,谱子都靠手抄,他写完总谱写分谱,用铅笔抄得工工整整。一整部大剧目,光一种乐器的分谱就要抄上一两个小时,他再苦再累都一手包办。不光剧院里的工作,文联也好,厦门的其他合唱团、管弦乐团也好,哪里需要他,他都不计报酬地全身心投入。
吴宏才的学生、厦门歌舞剧院副院长邓晓雷也说,老师工作起来非常拼命,经常熬夜,又没法按时吃饭,可以说是积劳成疾。
性情中人
演出成功就成了“酒仙”
记者此前多次采访过吴宏才,每次都见他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声若洪钟。郑超英说,吴宏才的性格属于冲动型,一听到音乐,就兴奋得忘乎所以,一开始指挥就充满激情,完成排练久久都不能平静。“他的艺术感染力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郑超英告诉记者,吴宏才有高血压,医生一再告诫他不宜太冲动,但他一拿起指挥棒,血压就忽上忽下,“一兴奋起来就满脸泛红,人家劝他休息他也不听。他的嗓门永远洪亮,指挥排练的时候,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他响亮的声音”。
吴宏才喜欢喝酒,邓晓雷说,老师是性情中人,遇上演出大获成功,一高兴就不停地喝酒,酒量相当不错,即便年纪大了也不输年轻人,一次喝一斤白酒肯定没问题。
开拓先锋
让厦门人第一次听到现场版《梁祝》
吴宏才具有开拓精神。之前记者到他家中做客时,曾听他很自豪地说起自己带领厦门歌舞剧团(厦门歌舞剧院前身)走出厦门开拓市场的往事。上世纪80年代,厦门刚刚成立特区不久,已有很多新生事物进入,而其他一些城市相对比较落后。吴宏才为当时的厦门歌舞剧团进行一番艺术包装后,再加上“特区歌舞剧团”的名头,在温州举办第一场演出即引起轰动,黑市上,一张厦门歌舞剧团演出门票的价钱甚至被炒到30倍以上。经由温州的火爆,这股特区新风刮遍了整个江南。
吴宏才带领厦门歌舞剧团几乎跑遍了江浙的几个大城市,还在上海一个能容纳12000人的当时最大的场馆连演三场,场场爆满。当地的媒体几乎都在头版头条报道过厦门歌舞剧团。此后几年,厦门歌舞剧团几乎年年都会收到来自大江南北的演出邀请。
吴宏才还最早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带入了厦门。上世纪70年代末,厦门歌舞剧团的乐队编制还不是很齐全,乐器声部的人数有限,且没有竖琴,只能用钢琴代替。但吴宏才还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完成了《梁祝》的排练。1978年元旦,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第一次在厦门工人文化宫奏响,吴宏才执棒,邓晓雷担任小提琴独奏。演出现场座无虚席,热烈掌声经久不息。那也是厦门观众第一次听到《梁祝》的现场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