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潭公园为烈士陵园印制宣传册 安葬着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6.28
【版次】第A32版(昆明红色遗迹)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
记者刘先兵1930年的12月31日,在昆明北门外城墙脚的树林中,随着一阵敌人罪恶的枪声,年仅32岁的王德三和3位战友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如今,王德三长眠在昆明黑龙潭公园已有数十载,与他在一起的不仅有胞兄王复生,还有吴澄、马登云等一批革命烈士。公园后山丛丛密林的松涛日夜守护在他们的身旁,为年轻烈士的悲壮殉国呜咽不已。
黑龙潭公园革命烈士陵园是一组革命烈士墓葬群,位于公园东面的松林岩壑间。安葬着云南籍优秀共产党员、革命烈士王德三、吴澄、马登云、王复生、张舫的忠骨,还安葬着刘平楷的遗发。王德三、吴澄、马登云三烈士墓原址在黑龙潭公园后山,1965年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迁三烈士墓于公园内现在墓区。1992年5月,由昆明地区革命纪念设施工作小组组织迁来王复生、张舫烈士墓,并扩建墓区,建碑墙和纪念亭,修葺一新。2002年经省委批准又安放刘平楷烈士遗发于此。
进入黑龙潭公园,向东步入龙泉山麓,再沿公园东墙边山坡向上攀登数十米的石阶,沿路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松鼠不时在树上上蹿下跳,慢行3分钟便可进入松林岩壑间的烈士陵园。
陵园入口,有一四方纪念亭,有原中共云南省工委书记、著名书法家李群杰在1992年5月题写的一副对联:血染山河创业开基扩壮志,功昭日月长征接力有来人。亭侧有原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所题“碧血千秋”四个大字。亭后有原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著名书法家高治国的一副对联:德有邻赤心三士,朝闻道碧血千秋。穿越门亭向左,即进入王德三等三烈士墓地的开阔通道。数米宽的通道被打扫得格外干净,四周挺拔的松林与干净的青石路面相互映衬,几位烈士的墓碑格外庄严。
通道之西的石墙上,以“南天忠烈,万古流芳”为题,书写着中共云南地下组织领导云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简史,以及为民主革命奋斗牺牲的云南籍共产党员革命烈士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通道之上的平台上,并列着王德三、吴澄、马登云三烈士之墓,皆为环口状,南向。王德三墓居中,吴澄墓居左,马登云墓居右,墓碑皆是用墨石所刻。墓前还摆放着花圈和花束,几位先烈似乎在此并不寂寞,享尽后人敬仰。
据公园管理方介绍,墓园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如今也是公园内的几个重要景点之一。公园方不仅经常派专人打扫墓区卫生,还特地为烈士陵园印制了宣传册,发放给前来公园参观的游客,让他们走近革命先烈,了解历史。在云南省公布的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基础上,2009年8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又将该烈士陵园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节、建党节都会有大批的部队、学生及社会团体前来参观,为烈士扫墓。就算在平时,仍有不少游园的市民走进墓区瞻仰烈士墓。
烈士生平
王德三(1898-1930年),云南祥云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受其兄王复生的影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11月创建陕北第一个党组织,培养发展了刘志丹等人加入团组织。1925年,与胞兄王复生组织了“新滇社”,出版《革新》周刊。1926年赴广州任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同时担任政治部宣传科长,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1927年奉派回云南,历任中共云南特委书记、临委书记和省委书记。1930年11月因被叛徒出卖而被捕。12月31日遇害,年仅32岁。他与王复生、王孝达一起被后人称为“祥云三杰”。
吴澄(1900-1930年),女,昆明市人,1917年高小毕业后考入省立女子师范,参加云南青年努力会并成为骨干。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云南第一位女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1926年11月7日,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建立,吴澄被选为书记,历任省特委委员、临委委员和省委委员。创办了云南第一份妇女刊物《女声》杂志。1927年4月12日,她被派往蒙自工作并建立武装斗争根据地,召开了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省临委。1928年,吴澄当选中共云南省委委员,是云南地下党负责人之一。1930年,因叛徒出卖,吴澄、李国柱夫妇,1930年12月31日在昆明地台寺被杀害,尚未出世的孩子也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
马登云(1910-1929年),云南昆明人,曾任昆明明德小学校长。1925年担任八属联合初级师范学生会主席,参加云南青年努力会,次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军阀征战中搬运火药,导致昆明发生“七·一一”火药爆炸惨案,居民死伤惨重,上万人流离失所。惨案发生后,反动派嫁祸于共产党。马登云等八位壮士挺身而出,揭露事件真相被捕,10月被反动派杀害于昆明北教场。
西山松柏下,掩映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探访第四兵团兼云南军区后勤部长赵炳润之墓
记者刘先兵 张韩 初夏的西山森林公园郁郁葱葱,这个素有天然大氧吧之称的国家AAAA级景区,每天吸引着无数游客来来往往。但松柏掩映之下,一座座烈士墓、纪念碑及其历史,却很少有人知道。
赵炳润就是这样一位少为人知的革命烈士。1950年初,年仅50岁的赵炳润在川东(四川)剿匪战斗中牺牲后,被战友安葬在了西山南坡山麓(今天的西山风景区华亭山),并为其树碑立传。60年过去,如今的赵炳润烈士墓前,圆形的围栏部分已经坍塌,水泥裱层的烈士墓上,早已布满青苔。墓前4个用水泥浇筑的座椅,再配上一个水泥桌,似在等待亲人或战友的把酒相聚。但岁月匆匆,如今却荒废已久。唯一不变的是,墓碑和纪念碑上的五角星依旧红得那么耀眼。只是,问及来来往往的游客,对于赵炳润,人们的了解仅限于知道他是一个烈士,还是通过纪念碑上的红色五角星和墓志铭得知。
与旁边的张天虚墓及纪念碑相比,赵炳润烈士墓显得有些没落。生前曾是左联作家的张天虚,大力宣传党的统一战线,与聂耳是终生不渝的好友。1941年8月10日病逝后,被安葬在了西山风景区聂耳衣冠冢的旁边。1984年5月,昆明市政府将张天虚墓立碑划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成了众多文化教育活动的载体。与之相比,赵炳润烈士墓并没有纳入政府管理保护。除了景区的护林员偶尔经过之外,就只有每年清明时节,他的后人会前来献一次花。
西山风景区管委会党政综合办的工作人员班国瑞自上个月开始,就在景区收集这些未纳入政府管理保护的零散烈士墓资料,准备上报西山区政府。对于这些零散烈士墓尚缺失有效保护的现状,班国瑞表示,按西山区民政部门要求,政府将会对这些零散烈士墓进行认定后纳入政府规范管理,如何进行保护管理将由政府统一规划安排。但对于赵炳润烈士墓的历史背景,大家知之甚少,而这些汇报材料的得来,大多也是根据墓志及网络搜索的结果。而寻访周边村庄,人们对于西山森林公园内的人文历史,大多也都只限于聂耳墓、张天虚墓及徐霞客纪念馆等。对赵炳润等一些埋葬在公园内的革命烈士,几乎不为人知。
令人欣慰的是,打开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的“网上人民英雄纪念碑”,赵炳润的名字赫然在目。赵炳润烈士并没有被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