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初体验时报读者直呼过瘾 有人学会静心 有人找回年轻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7.11
【版次】第A14版:体育·活动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
“整体来说,大家的成绩都不错,上手很快,学得也快。尽管前两组动作有些不标准,但后面基本上还是能够纠正过来,我对他们的进步感到满意。”杭州射潮国艺馆的教练,前河南射箭队的陈辙对时报读者的表现竖起了大拇指。
上周五晚6点到9点,由时报组织的“射箭免费体验团”活动在射潮国艺馆举行。11名时报读者好好地体验了一把当神箭手的感觉。对于他们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射箭运动,每个人都玩得很过瘾。
射箭是文化传承
馆长亲自上阵秀传统弓
11名时报读者过完射箭瘾,是晚上8点多,但是此刻没有一人提前离去。根据活动流程,教练陈辙和馆长吴戈要在随后分别表演30米反曲弓和10米传统弓的射艺。
面对两位射箭高手的表演,11名读者都聚精会神地盯着,不少人拿出手机记录下现场画面,并不时为他们的精彩技艺鼓掌叫好。“射箭是一项很优美的运动,真正的射箭是气定神闲的,绝不是心浮气躁。”传统弓的表演结束后,吴戈对时报读者说,“其实射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孔子曾说过‘射以观德’,可以见得射箭在古时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现在更有理由去了解射箭,以及这项运动背后的文化。”作为杭州射箭团体西子羿社的社长,吴戈在开箭馆的同时,更希望能够把中国传统的射箭文化推广下去。
让吴戈欣慰的是,射箭这个冷门的项目,在媒体的宣传下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在时报推出“射箭免费体验团”活动后,所有体验名额在第一天就被一抢而空。“真心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射箭的行列中,这是中国的传统。”吴戈说。
一家三口齐上阵
康先生静心体会射箭
距离活动开始还有15分钟,康鲁杰一家三口就提前来到射潮国艺馆,和馆长吴戈以及记者简单交流起来,“我们对射箭很好奇。报完名之后,我们全家就开始研究射箭的动作,并把‘百步穿杨’和‘辕门射戟’两个成语重新拿出来复习了一下,哈哈。”42岁的康鲁杰是第一个报名参加体验的,对于儿时只能用树枝作弹弓、柳条和高粱秆子当弓箭的他来说,能够近距离地体验射箭,的确是一个好机会。
当天的活动在教练陈辙的指导下进行,在向读者们简单介绍完动作要领后,大家五个人一组,先后站到靶位前,戴上护臂、护胸和护指的全套装备,开始体验射箭。“第一组的效果不太好,我在放箭的时候总是犹豫,不知道是握着好还是推着好,所以射出去的箭经常歪。”康鲁杰犯的错误,是许多射箭初学者的通病。第一组下来,地上满是掉落的箭,对此,馆长吴戈说道,“射箭其实是几个动作组合在一起的运动。对于刚刚接触射箭的人来说,先要做到动作协调,能够自然而然地把箭射出去。”
经过教练员的指导后,时报读者在第二组和第三组逐渐找到感觉,掉箭的情况几乎没有发生,而他们的成绩也越来越好,康鲁杰射出的71环(满分120环)是所有体验者中的第二好成绩。说到进步的诀窍,康鲁杰笑笑说:“动作正确后,其实比的就是心态。你必须要沉住气,不要去关心旁边的人,也不要听教练的口令,按自己的节奏来。”
年龄不是问题
奶奶级读者玩得很high
60岁的王秀涓是当天参与体验活动的11名读者中最年长的一位,但年龄并不能代表一切,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王秀涓在看到时报达人版的“射箭免费体验团”活动后,第一时间打电话报名,“我是你们时报的忠实读者。我是星期一中午看到你们的介绍的,当时还以为没有名额了,结果打电话抢到了最后一个名额,运气真当好。”尽管已经是奶奶级的读者,但王秀涓玩起射箭来,还是有板有眼。在教练的指导下,王秀涓不断纠正自己的动作,单组的成绩从刚开始的28环到最后的61环,进步明显。“第一组我还不太会,好几次箭都直接掉到地上,不过后面开始掌握要领了,有点感觉了。”王秀涓说。
和当天参加的其他10名读者一样,王秀涓也是头一回走进射箭馆体验射箭,“以前我只是在电影上和电视上看过射箭,自己能够拿起弓箭,站到靶位前放箭,的确还是第一次,感觉很新鲜,也很兴奋。”为了记录下第一次射箭的经历,王秀涓还饶有兴致地拿来了相机,在拔箭数分时拍下自己每组射箭的成绩,以留作纪念。“我比较喜欢尝试,只是不要有很大危险的,我都会参与一下,谢谢你们时报和射箭馆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