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信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
【作者】 郑金武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5.10.20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近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到达兰州,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澄在演讲中指出,信息技术是影响21世纪发展的最强劲的驱动力量,而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社会经济变革,其本质是在信息网络环境下有效利用信息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根本改变。在中国,信息技术引发的信息化,将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 $$“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巨大进步,来加快工业现代化的进程,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吴澄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信息化的认可。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吴澄说,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但是,企业在建设信息化时,应当避免片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走出误区,减少风险,实现快速、持续发展。 $$吴澄说,目前一些企业把企业信息化看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把信息化看成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是某种新技术的应用,甚至把推进信息化与管理现代化分隔开来,不重视过程重组、基础数据及人员培训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对信息化内涵的片面看法。科学的企业信息化,要做好“五要”和“四不要”。 $$吴澄说,所谓“五要”,一是要针对制造业的瓶颈进行创新,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外国的做法;二是要有系统观点,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是个综合性问题,各种有效的办法要一起上,不是分散地各行其是;三是要从管理入手、从政策入手,这在当前对多数企业是普遍有效的;四是要加强信息、工艺和管理,加强产品开发环节,强调管理;五是要转变观念,科技界要从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的急需去寻找思路,解决不好我国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领导部门和企业界也要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从现代化管理和高技术中寻找企业生存发展的道路。 $$而“四不要”,一是不能不问市场,单纯提高装备及工艺能力,花巨资引进,导致技改“早改早死,晚改晚死,不改等死”,吴澄认为这是传统的技改观念造成的对技术进步的误解。二是不能要“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模式;三是不能只依靠基于“廉价劳动力和批量生产”的价格战,而不是依靠产品开发及科技进步;四是不要固执狭隘的门户观念以及保守性,妨碍了科学和技术的渗透、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