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三十三年如一日的模范环卫工-——记文登市环卫处垃圾清运工吴

三十三年如一日的模范环卫工-——记文登市环卫处垃圾清运工吴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5.0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威海日报

【出版日期】2010.05.0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本报记者 宋亮 通讯员 孙丛丛 清晨五点,马路上车辆人流还很稀疏,但文登城郊的垃圾箱已很洁净。每当看到一车车垃圾被送出市区、一排排垃圾箱整齐划一,清洁工吴炳明黝红的脸上就堆满了笑容:“这是我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刻!” 现年54岁的吴炳明从事环卫工作已有33个春秋,做过22年的挑粪工和11年的垃圾清运工。在三十余年的环卫生涯里,吴炳明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文登市(县)的环卫事业,在33个春夏秋冬里他累计清理化粪池1000个、粪便3000吨、垃圾箱90000个…… 掏粪行业里的“状元” 1978年,年轻小伙吴炳明在镇上的安排下来到文城镇,负责6个旱厕的清掏工作。从那天起,吴炳明的人生就与环卫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清晨3点吴炳明就开始挑粪,到上午8点结束时一共要挑100多担大粪。下午,他再把大粪与黄土混合搅拌成农家肥,分配给各乡镇做肥料,每天手工搅拌的肥土混合物多达5吨。 一年多过去了,辛勤工作的吴炳明得到了很多领导及市民的肯定,可世俗偏见与陈旧观念却也不绝于耳:挑粪的小青年能有什么出息,工作低人一等,媳妇也很难找到。 时间一长,吴炳明的心中也有了思想压力,一度有了回家种田的心思。父亲看透了他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找不着媳妇是你没本事,是你工作不够努力!” 父亲的话给吴炳明的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使他坚定了继续工作的信心,充满了面对世俗偏见的勇气。在以后的工作中,吴炳明事事争先,总是比别人去得早、走得晚,他清掏的厕所总是最干净的,每天多挑几百斤粪;他推车的轮胎磨损也是最快的,轮胎使用时间只有别人的一半。不论夏季浓味熏天还是冬天寒风刺骨,只要发现有厕所淤塞,吴炳明总会第一个跳下坑去,用铁锨铁钻一点点清理坑洞中的杂物,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公厕的通畅。 由于表现突出,1998年,吴炳明得到了当时行业里的最高荣誉——“威海市最佳公厕保洁员”的称号,成为掏粪行业中名副其实的“状元”。而此时,掏粪工的工作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旱厕基本被水冲厕所取代,机械化的吸粪车也开始广泛使用,挑粪工作变得较为轻松。可闲不住的吴炳明却主动请缨,要求从清掏队调至工作任务相对繁重的垃圾清运队,当一名垃圾箱跟车清扫员。 吴炳明清扫垃圾箱的认真程度,就像是洗刷自家餐具一般,不仅把箱外散落的垃圾清理干净,就连箱底上附着的纸张也用扫帚清理下来。 十一年里,吴炳明每天跟车穿梭十几条街,每天清扫的垃圾箱多达300个! 十一年里,吴炳明负责清扫的区域环境总是最好的,市民评价也总是最满意的! “我要为环卫事业干上40年” “天黑便睡,三点就醒,这是我三十多年养成的作息习惯。一旦要闲下来啊,我还真是不习惯!” 1998年以前,由于工作体制原因,吴炳明没有休过一天假。而到了2008年以后,吴炳明不但有了假期,而且还是每周双休。这让辛劳惯了的吴炳明一时间难以适应,就算是放了假,他也是3点起床,有事没事总想到马路上巡视一下垃圾箱的清洁情况。如果看到箱外有垃圾,他便顺手捡起丢进箱中。 2009年,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工作逐渐展开,城市的环卫工作全面伸向农村。面对这项任务重、要求严的民生工程,吴炳明再次主动请缨,拍着胸脯恳求领导把最艰苦的工作交给他,并且立下军令状,如若此项工作干不好,甘愿接受组织任何处罚。 直至今日,已经54岁的吴炳明依然投身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一线工作中。每天上午,米山镇、张家产镇、天福工业园的近200个垃圾箱都留下了吴炳明清理的痕迹。 在吴炳明的带领下,乡镇垃圾的清运工作顺利打响第一炮,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肯定。在无数荣誉面前,吴炳明仍然保持了他质朴的本色:“年纪越来越大,能为国家出力的时间就日渐减少。国家已经给了我很多,如果问我还有什么愿望,我就想多发挥余热,为我一生热爱的环保事业多尽一份力;如果给这段时间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40年!”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