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炳新欲东山再起细答记者五大疑问
【作者】 庞道锋
【报纸名称】:
【关键词】 吴炳新 东山再起 成都事件 史玉柱 业务调整 逆耳之言 陷入困境 农业科技产品 自己做 家族企业
【出版日期】2001.08.0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济南市山大北路77号,三株药业集团公司总部。 $$若干年前,这里盛产传奇,“从零到80亿”,吴炳新创造了一个“三株神话”。 $$但近年来,吴炳新沉默了,三株沉默了,当年民营企业的领军人物和领军企业生活在人们的猜测之中。 $$沉默自有沉默的道理,爆发自有爆发的时机。关注吴炳新,关注三株,大家就是关注这种道理和时机。 $$该到说话的时候了。 $$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在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肖像的办公室里,把自己称为“毛主席的小学生”、明确表示要说话的吴炳新和记者进行了一次对话。 $$“什么都可以问。”吴炳新说,他要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三株,一个真实的吴炳新。 $$作为媒体,我们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于是,记者五问吴炳新,尽量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三株,一个真实的吴炳新。 $$@@@你为什么沉默@@@ $$这个社会有一种对抗力,你越觉得自己做得好,越说自己做得好,就越有人挑你的毛病,找你的麻烦。 $$民营企业注定是要和热闹联系在一起的,在其红火时,热闹;在其陷入困境时,依然热闹。 $$且不说沈阳飞龙老总姜伟的“20大失误”和后来的“中国伟哥”,单就前一段时期以“诚信”的面目重新出山而今又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史玉柱的表现来看,习惯了大家关注的民营企业依然念念不忘人们的“眼球”。 $$说起史玉柱,有必要说说他和吴炳新的一段故事。当年,史玉柱陷入困境,率高层干部来三株学习。吴炳新给了这个“很看得起我这个老头子“的年轻人三句话:一,现在巨人遇到困难对你来说是个天大的好事,某一方面的失误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你还年轻,早犯错误比晚犯错误好;二、天下可赚钱的地方很多,但一个企业不能什么钱都赚,要选择你所熟悉的行业,做你最适合做的事;三,你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会走向新的更大的成功。 $$对史玉柱的复出,吴炳新说自己没看错人,但也表达了一种担心:我感觉他复出还是有些早了。这个社会有一种对抗力,你越觉得自己做得好,越说自己做得好,就越有人挑你的毛病,找你的麻烦,史玉柱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吴炳新说,“我是有经验的,树大招风。”他用于论证自己这一理论的是让他刻骨铭心的两个事件:1997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对成都三株公司成华区办事处夸大宣传一事进行了报道,三株称之为“成都事件”。之前的1996年,吴炳新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三株实现销售收入80.2亿,上缴国家税收8亿元,创造了一个“神话”。“成都事件”之后,三株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发展速度大大放慢。1998年,也是3月31日,三株在“常德事件”中一审败诉,判决认定“三株喝死了人”。发誓什么都不要也要打赢官司的吴炳新最终赢了,但也从此沉默了。 $$回顾这段经历,吴炳新的情绪非常激动:“‘常德事件’只是三株遭受的各种困难的历史性延续。你可以想想,为什么偏偏中国的民营企业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难道问题的根源仅仅都在他们自身吗?为什么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企业没有出这么多的事情?” $$现在为什么要说话?一向关心时政的吴炳新说是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给了他力量和勇气。“对我们民营企业而言这又是一次机遇。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对民营企业完全认可了,我就可以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投资了。” $$吴炳新说:“我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我还有能力,就必须出来。我沉默的时候只是在积蓄力量。” $$@@@假如没有那场官司@@@ $$其实我在三株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清醒的。 $$显然,“常德事件”让吴炳新感到了切肤之痛,三株方面提供的数字说,这场官司直接损失40亿元,间接损失上百亿。 $$但有件事似乎可以启发我们另一个方面的思维:在三株最红火的时候,中央党校的一位教授来三株讲课,说了句逆耳之言:三株是一座建在松软的沙滩上的大厦。当时,吴炳新坐在第一排,带头鼓掌。那份虚心让人感动。时至今日,三株是一座大厦是没说的,但值得很好思考的是,这座大厦是不是建在了沙滩上。 $$吴炳新说,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听逆耳之言的,但他不认为三株建在了松软的沙滩上,“因为三株的根基是坚实的,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有现代化的生产基地,有相对完善的市场网络。”但他也坦言:三株也有失误。比如在三株口服液营销中有过分夸大疗效的现象,三株高速发展中也沉淀了许多问题。 $$关于三株的发展和“常德事件”的关系,吴炳新讲了个比喻:一辆有点小毛病的车上了高速路,仔细开可能没问题,但很不幸遇到了大雾,撞车了。你不能说是因为车有点小毛病才出的车祸。 $$对这场“大雾”,三株显然是缺乏准备,但对三株这辆车上的毛病,吴炳新说自己是明白的。“其实我在三株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清醒的,你看看我在各个时期留下的文章就明白了。我们一直重视对问题的纠正。1997年初,在三株发展势头最猛的时候,我就提出了‘调整、整顿、平衡、提高’的方针,要把发展速度降一降,平衡一下,但外部条件突变,没有给我时间,一分钟都不给我呀!” $$“一个企业没有失误是不可能的,这也不符合客观规律。三株每天都在失误,但是每天都在改正错误。”吴炳新说。 $$@@@为什么不放弃三株这个品牌@@@ $$三株这个品牌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样去修复的问题。 $$三株内部一直没有沉默,最激烈的争论是关于三株这个品牌。好多人主张放弃,另起炉灶。 $$但吴炳新制止住了,“其他可以商量,但三株这个牌子不能丢。” $$如今,有人又开始以史玉柱的做法启发他了:且不说史玉柱走没走向新的更大的成功,但他却成功地策划了一个复出的计划:先放弃巨人这个品牌,“曲线救国”,然后说话。 $$吴炳新的态度很坚决:三株这杆大旗不能丢。他一再强调三株和巨人的区别:“史玉柱当时不打巨人的牌子是明智的。当时他负债累累,一旦打出巨人的牌子,不等他干什么事,债主就追上来了。结果他来了个‘金蝉脱壳’。我与史玉柱是不一样的。虽然我遇到了困难,但三株的实力还在,我们几乎没有债务,资金还很雄厚。三株这个牌子现在的知名度没问题,关键是美誉度有问题。我们做过一个调查:70%的人还认可三株这个品牌,30%的人认为有问题。这说明这个牌子还是有生命力的。” $$显然,重扛三株这杆大旗,吴炳新还有感情上的原因。三株就是吴炳新,吴炳新就是三株。他告诉记者,“曾经有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们放弃三株这个牌子的话,我会瞧不起你们。这话对我触动很大。” $$“三株这个品牌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样去修复的问题。”吴炳新为关于三株品牌的争论划上了句号,“自己不去纠正自己的错误,别人不会去为你纠正。要做百年企业,就要正视历史,无论什么样的名字,历史就是历史。三株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坐不改名,行不改姓。” $$@@@三株准备好了吗@@@ $$三株已进行了机制和业务调整。 $$沉默的时候,吴炳新给三株的发展定了个调子:多做少说。 $$“三株已进行了机制和业务调整,这为做一个百年企业奠定了基础。”这是吴炳新对两年来“多做少说”的成果的概括。 $$你可能还不知道,三株的总裁已经不姓吴了,现在的总裁是张蔷,38岁的张蔷在1996年加盟三株之前是长春一家药厂的厂长,经营业绩非凡;她还干过财务、计划、企业管理以至软件开发等工作,拥有财会与企业管理的双学历,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张蔷曾在重创三株的“成都事件”、“常德事件”中领衔进行公关工作。吴炳新称之为“在特殊时期遇到的特殊的人”。 $$张蔷继任公司总裁,成为吴炳新东山再起的重要举措。一直强调自己是清醒的、没有思想框框的吴炳新对“家族企业”的概念相当谨慎。他一再强调,三株从一起步就不是按家族企业的模式运营的,许多高层干部都来自社会;而在沉默的两年时间里,他所致力做的就是确立公司管理中的“三权鼎立”制度,按照“董事会+总裁+监事会”的模式进行公司管理,使决策权、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吴炳新还有一个举措值得关注,每年拿出利润的20%给高层经理人分红。“像三株这样的大企业,一年利润的20%不是个小数目呀!这比大家持股来得直接得多,应该是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的。” $$“我就是个职业经理人。”张蔷显然非常明白自己的角色。她没有把自己的角色称为“临危受命”,她只是一再强调吴炳新的清醒:这位老人在亲身感受了家族企业创业阶段的凝聚力之后,也洞察了其弊端。这一调整从机制上保证了三株的健康发展。 $$与机制建设同时进行的还有业务调整。 $$三株在遭重创之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600多家子公司还有不足100家,15万人下岗。与此同时,他们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农业科技产品与医疗器械产品被迅速剥离,保留化妆品、药品、保健品三块,确立了“以药品为龙头,巩固、发展化妆品,保健品不恋战不放弃”的市场策略。 $$三株欲借药品东山再起。 $$张蔷说,三株在制药行业有着雄厚的生产基础。仅在1997年上半年时,三株就曾一口气吞下20多家制药厂,投资资金超过5亿元。尽管这在三株陷入困境的时候一度成为包袱,但一旦三株欲在这上面寻求突破的话,在资金的支持下,就会迅速转化为优势。毕竟,三株在收购药厂的同时,还收购了上百个医药品种、品牌。张蔷透露,制药投入将占到他们这次总投入的60%以上。 $$又到了再提当年勇的时候了。吴炳新有句名言:“除了邮政网以外,在国内我还不知道谁的网络比我大。”如今,他对这个优势依然寄托着很大的希望。但有一点是不容乐观的:三株培养了一代营销人才,但这些人才早已流失很多,而其中的大多数,现在成为了他们的对手。 $$对自己亲自培养出的对手,吴炳新表现出了一种大度:“他们对社会是有贡献的。但和他们竞争我会有新手段,我知道他们的优势与弱点,但他们对我现在的一套却不了解。” $$至于新手段是什么,吴炳新神秘地笑了笑,秘而不宣。 $$@@@何时告别“吴炳新时代”@@@ $$三株现在处于爬坡的阶段,所有的困难我要自己抗。我要向社会证明吴炳新还行,能够把三株重新搞起来。 $$关注三株,还有一个谜:一个和三株最有关系的人现在好象和三株一点牵连都没有。 $$这个人就是吴炳新唯一的儿子吴思伟,在北京经营一家公司,“他不用向我汇报,我也不用向他汇报,我们可以进行合作,有困难时帮一把。”这是吴炳新对他们父子关系所做的很市场的解释。 $$吴炳新显然明白社会上对三株的一种猜测:吴炳新怎么不让吴思伟做总裁,难道他们父子反目了? $$吴炳新用自己立的一条家训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三株今后的总裁都不能姓吴,要从社会上吸引,甚至世界范围内挑选。自己的子孙只做董事长,不做行政老总。 $$显然,三株以后还是姓吴的。吴炳新说,三株的第二代领导肯定是吴思伟,但现在他不想让儿子在自己的阴影底下,而是让他在北京单飞,锻炼一下统领公司的能力。他掩饰不住对儿子的欣赏:“我儿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跟我打拼的这几年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演说能力很强,写文章很好。他具有独自管理一个企业的能力!” $$一个亿万富翁,一大把年纪了,还不赶快去享受,还在那里埋头苦干什么?吴炳新更知道社会上对他这个富人的好奇。“我要干到70岁”,63岁的吴炳新说,“三株现在处于爬坡的阶段,所有的困难我要自己扛,我要向社会证明吴炳新还行,能够把三株重新搞起来。” $$“什么都可以问”本报记者路克成摄 $$三株新任总裁张蔷本报记者路克成摄
- 1、三株吴炳新酝酿出山 作者:庞道锋 年份:2001
- 2、吴炳新家族成员不得任总裁 作者:邢彼得 年份:2001
- 3、【“三株”沉默,为了东山再起】 作者:康曦,王欢 年份:2002
- 4、吴炳新:放手一搏 作者:王勃吴炳新 年份:2002
- 5、三株没有死 作者:李鑫生 年份:2001
- 6、吴炳新:宝刀未老 誓不言退 作者:陈焱 年份: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