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精神货郎”——追记大冶市退休教师吴炳才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2.10
【版次】第国内新闻版(民生新闻)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黄石日报)记者殷珂
8日15时20分,全国“十大法制新闻人物”、“不老的精神货郎”吴炳才逝世,享年89岁。
“一生清贫忙宣教精神财富鉴古今,终身勤勉诲学子关爱之心耀日月”。长长的挽联与低回哀乐,诉说着逝者的崇高与生者的不舍。
在那低矮而又简陋的“吴炳才老师荣誉室”里,他静静地躺着。每一面锦旗、每一个奖状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创办无围墙学校 功德耀日月
童年受尽苦难的吴炳才,解放后,当上了小学教师,1980年从大冶中专教师岗位退休。1986年,大冶举行一次公判大会,数十名罪犯中,青少年占了九成。这让退休在家的吴炳才十分震惊,他感到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迫在眉睫,自己有30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几十年积累的剪报,为青少年尽一份力义不容辞。从此,他当上了义务宣传员,坚持不懈地开展青少年思想与法制教育宣传。
于是,他创办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吴炳才青少年校外政治学校”,既是校长,也是唯一的老师。从此,老人踏上了不报销车费、不住旅社、不吃招待饭、不喝酒、不吸烟、不收取分文报酬的漫漫讲学征途。
于是,在很多个清晨,大冶市民都可以看到一个肩挑一担资料,披着晨光的老人走在大街小巷里。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扁担校长”。
二十多年来,吴炳才不仅踏遍了大冶的山山水水,还遍及武汉、黄石、鄂州、咸宁等地55个乡镇和58个机关单位,行程达10万多公里,先后为3430所中小学举办展览5593场,作专题报告4491场,疏导学生419人,听过他宣讲的青少年达195.9万人次,孩子们都称他是“不老的精神货郎”……
有一次,吴炳才在殷祖镇卫继塘小学演讲时,得知这个村赌风盛行,影响生产,败坏民风,他当即挂出了自编的《赌博万恶四字歌》专栏牌,被师生们争相抄写。村干部知道后,专门请他给村民们上了一堂禁赌遵纪守法课。吴炳才还协助村干部制订了村民《禁赌公约》……
1994年,大冶金牛镇一个姓解的初三女生因为学习跟不上,心理负担重,投河轻生,被人救起后一直在家闭门不出。吴炳才知道后,挑起“货担”来到解家,耐心给她讲“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讲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故事,讲心理素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当晚,在吴炳才的陪同下,这名女生重返校园。3年后,她顺利地考上大学……
吴炳才说:“失足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需要及时引导,不然就会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有一次,吴炳才在鄂州市太和镇进行宣讲时,听说刚刑满释放回家的青年黄某精神十分颓废。当晚,吴炳才来到黄某家与他彻夜长谈,并结合当地实际,鼓励他承包鱼池,走上致富之路……
易懂、易听、易读、易记的吴炳才顺口溜比比皆是,他扶贫济困、助学助弱的故事在鄂东南大地上广为流传。
以天下为己任 人生值千金
吴炳才常说,“肯吃亏不是痴人,能奉献方为志士。”在他的陋室里张贴着一则格言:“人生为人民,人生值千金;人生为个人,不值一根针!”投身普法宣传后,鄂东南地区不少学校和单位纷纷邀请他前往宣讲,他从不拒绝。在吴老的心里藏有“三个一处,三个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花;困难不能怕,义务不能变,奋斗不能止。他曾经说过:“宣传依法治国、依法治市,是我应尽的职责,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宣传法制到老。”
吴炳才的身体一直都不好。据他2008年8月6日的日记记载:“退休前曾患肝炎、肺炎、胸膜炎、关节炎、神经炎、脚肿、脱肛。1973年,又添疝气、痔疮、前列腺炎,2009年再患糖尿病。”
无法想象,一个百病缠身的老人,肩挑沉重的货担跋山涉水,忍受多么大的肉体苦痛?这又是一种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大冶六中办公室熊主任告诉记者,“正是这种忘我的精神,支持着吴老师全身心投身到下一代的教育事业之中。”
熊主任给记者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95年,吴老冒着大雪应邀前往鄂州市公友乡宣讲,由于夜受风寒,感冒了,还引发关节炎,但他默不做声,凌晨起床,冒着刺骨寒风赶往上鲁小学开展法制宣讲。由于病痛折磨,吴老昏倒在讲台上,被师生们送往卫生院抢救。但在经过两天短暂治疗后,他又再次赶往另外两所学校进行宣讲。返回大冶后,吴老病情恶化,被医院诊断为“左下肢深度脓肿”,经过住院开刀排脓后,他拄着拐杖提前出院,又义无反顾地踏上法制宣传之路。
生命不息,宣讲不止。大冶东岳中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年,吴老应邀到新华小学宣讲,半路上,他旧病复发昏倒在地,被一名老师及时发现,将他送到医院。但他只在医院住了两天,就又出来边治疗边继续宣传。
吴炳才的女儿吴亚兰告诉记者,今年11月25日,父亲已生命垂危,除少量的流食外,无法进食。这一天,吴亚兰收到省里的一个奖状,父亲写的《赌博万恶歌》获奖了。父亲获悉后,打起精神,让女儿拿来纸笔,从头至尾把《赌博万恶歌》默写了一遍,并认真地在一些方言处作了详细的批注。吴亚兰说,这是父亲最后的手迹。
谈到吴炳才,罗桥港湖小学占志生老师说:“吴老对名利无所争、无所求,在普法教育中,他功德无量。”
留下370元遗物 精神鉴古今
谁也不敢相信,除了满墙的锦旗和奖状,吴炳才身后没有留给子女一分钱。在吴老的灵前,女儿吴亚兰出示了一张吴炳才的财产清单,这是吴老生前移交给子女的。据清单记载:“吴炳才财产总值370元,涉及16种物品,其中煤气灶具一套,价值100元;电饭煲一个,价值40元;电热锅一个,价值20元;取暖器一台,价值30元;木箱3口,价值10元……”特别注明铁锹是公物,应归还给学校。
次子吴旭说,父亲虽然没有留下一分钱,但给后代留下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他指着一个木箱说,父亲弥留之际特别交待,这个木箱要世代保存,里面的《吴炳才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老人一生的历程。
吴炳才一生很贫苦。据他2008年8月6日的日记:1980年退休后,连续10年每月只有生活补贴52.95元。直到1991年才加到145元。2006年,经10次增薪才到947元。他一生搬过9次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无住房(住公屋)、无空调、无优质家具,穿的衣服鞋袜及床上用品都是捡的。他的四个女子生活也很困难,除次子是小学教师外,其他的不是困难企业职工就是下岗职工。
但是,为了办好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吴炳才个人先后投入3万多元订阅报刊杂志,资助过近50名贫困学生和孤儿上学,并多次投身公益事业。邻居们告诉记者,由于经济紧张,从1987年到1992年这五年里,老人每天只吃两餐。
吴炳才牺牲了自己的精力、时间,牺牲了天伦之乐。为开展法制宣传,他“无情”地拒绝了专程从广东开车来接他去过年的女婿,无暇去看望刚出生的长孙……
在他的家中,除两口存放剪贴本的木箱外,记者没有看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几乎是一贫如洗。
12年前,记者采访吴炳才时,他说:“活法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实践。有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不顾集体、国家、民族利益,鸡鸣狗盗、贪污受贿、为所欲为。有的人活着就是为了子女,百般纵容、溺爱子女,心甘情愿地为子女当牛做马,让子女心安理得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生活。我的活法则是为了他人,为了下一代。”这个“他人”和“下一代”,是远远超过子女范畴的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一代。
据统计,这么多年来,吴炳才受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表彰奖励70余次,其中,省级10次、市级22次,6次受到中宣部、司法部、教育部、国家关工委等部门表彰。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法制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