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炳德:在葫芦中寻找乐趣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7.17
【版次】第A22版(张垣巧手)
【入库时间】20140820
【全文】
从种葫芦、收葫芦,加工葫芦,再到在葫芦上烙画,最终让一种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果实,变成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本报记者 崔明飞
快乐是什么?对于孩童而言,可能是尽情玩耍; 对于青年人而言,可能是尽情地谈一场恋爱;对于中年人而言, 可能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和一份体面的工作;对于老年人, 他们可能只是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 对于快乐的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今天本文的主人公吴炳德, 就有一种独特的追求快乐的方式。
1
家住我市怀来县沙城镇的69岁老人吴炳德, 天刚蒙蒙亮,就起身下炕,简单拾掇一下,拿起锄头下了地, 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只是,他精心打理的这种作物,不能吃、不能喝,那是他专门用来“搞艺术”的! 走进院子里的葫芦藤下, 看着一个个拳头大的葫芦翠绿翠绿地吊在头顶, 吴炳德心中一阵欢愉。再过几个月,等葫芦熟透了,摘下来,经过精心处理,晾上一年,明年就又有材料搞创作了, 他心中美滋滋地想着。
对了! 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正是搞葫芦烙画的。
2
生在一个农村家庭的吴炳德,没受过高等教育,更别提系统的美术学习了, 但他对于绘画的热爱, 并没有因为条件的限制受到影响。 上学的闲暇之余,他总是没事研究个小人书,琢磨着画幅画,久而久之,自己也琢磨出了一些个门道, 等到结婚生子后, 他就通过给别人画墙围画赚些外快。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这在农村可是一门手艺活,羡煞很多人。之后大约七八年间, 吴炳德一直在农忙之余从事这个行业,日子过得倒也顺畅。 逐渐的儿女们都大了, 他也渐渐的老了, 不用再为生计奔波的他反而有些不知所措,这时,美术创作,成了他的不二之选。他的这个想法, 也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就这样,吴炳德开始了自己老年的快乐时光。
艺术创作的形式有很多,一开始,吴炳德以画国画为主,尤其喜爱画老虎,之后开始从事蛋雕,直到五年前,他开始进行葫芦烙画。
为何选择葫芦作为原材料进行创作, 吴炳德有自己的想法, 葫芦首先是一种农作物,接地气,并且自己就可以种植, 从种植到收获这个过程, 是身为农民的一种享受, 用收获后的果实进行再创作, 一种劳动成果建立在另一种劳动成果之上,那种满足感,无法用言语表达。 在这样的情感催动之下, 吴炳德对于葫芦烙画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3
进行葫芦烫画,说起来并不复杂, 主要分为三部分。
首先,是对葫芦的处理。挑选葫芦时,不论葫芦的大小,要挑选熟透的,越是成熟的,保存起来越方便,不易腐烂。为了确保贮存时间长, 往往需要从葫芦底部开一个小洞, 用火钩子之类的长条状物体将葫芦瓤掏出, 若是熟透的葫芦,也可以不掏。接着就是用小刀将葫芦表面的一层类似油脂类的光滑的保护膜刮掉, 这样有利于葫芦透气,更好的风干,若是不刮掉,葫芦摘下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黑色斑块,便作废了。刮掉薄膜之后,将葫芦彻底擦干净、进行简单的整形,之后静待晾干,第二年就可以在上面创作了。
第二,就是烙画的主体部分,先是用铅笔在葫芦上描出图案的轮廓, 描绘时细节处不必特别仔细, 因为在烙的过程中会根据具体的细节要求进行临时的改动。有了轮廓后, 就可以用像针一样细的电烙铁在葫芦上绘画了,干了的葫芦在高温下进行碳化,产生黑色、褐色的印记,这些印记便形成了画面,在创作时,可以根据画面的不同位置, 通过控制碳化的程度和印记的密度来制造效果。 如,人物的眼睛,就要烙得时间长一些,精细一些,使其看起来更有神, 而古代人物的服装就可以相对时间短些, 那样看起来更加飘逸。
刚刚从朋友处学到这个手艺,吴炳德掌握得并不好,虽然能够形成完整的画面,但并不传神,为此,他浪费了不少葫芦。 之后,通过不断地练习,慢慢有了感觉。可能是受到年轻时经历的影响,吴炳德总觉得烙画单纯的黑色线条不够喜庆,因此,他就把画国画所用的颜料加了进来。现在,吴炳德的作品多是彩色的。 鲜艳的葫芦烙画挂在家中显眼的位置,一抬头便可以看到, 吴炳德觉得既有成就感,又给家里增添了喜气。
4
在进行葫芦烙画的五六年间, 吴炳德先后创作了几百个作品,起初不成功、有不满意的,也有后期令他自豪的, 这么多的作品通通收藏起来显然不现实,把这份快乐与他人一同分享是最佳的选择,因此,吴炳德作品的百分之八十都被他送了人。 有邻里朋友,也有上老年大学时的同窗好友,还有参加乐团中的老伙伴们。
“这葫芦烙画, 葫芦从种到收,再到收拾打理,都是我自己一个人来,可以说没什么成本,我为的就是消磨时间,大家都是朋友,不要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比什么都重要。 ”吴炳德说。
独乐不如众乐, 吴炳德将自己的一份快乐分开, 收获的是数百份快乐。
您有一手老绝活、老手艺吗? 如果有,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205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