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吴炳新复出:从“三株”到《消费论》

吴炳新复出:从“三株”到《消费论》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4.2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企业报

【出版日期】2010.04.27

【版次】第03版(财经)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上接第一版)吴炳新的《消费论》(上、中、下卷)三大本著作,从《本论》、《消费与管理》到《消费与营销》,都是他在几十年、特别是创办三株企业以来,亲身经历和实践的过程中勤奋思考提炼出来的智慧。

现在吴炳新被中央财经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聘为客座教授或特邀研究员。

去年4月15日至5月4日,受美国休斯顿大学维多利亚商学院、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邀请,吴炳新就其著作《消费论》的基本理论及核心价值进行了4场精彩的专题演讲,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和媒体的认可和好评。在美期间,济南三株药业集团、中央财大政府管理学院和美国休斯顿大学维多利亚商学院还决定共同组建“国际消费学理论系统体系研究中心”,并正式签订了意向书。

翻开这三大本著作,充斥于眼的是作者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通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精彩的分析,有赞赏、有批判、有抛弃、有汲取。

《资本论》中,没有专门的消费篇章,作者联系到马克思的其他论著,归纳出了马克思的消费思想;对邓小平的消费思想,包括消费战略的目标,消费战略重点、具体的消费政策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这不仅使人感到作者有浓厚的理论功底,而且更感到《消费论》这部书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他喜欢说,喜欢写。1995年第一次见到吴炳新,正是他如日中天的时候,《吴炳新文集》出版了,还有《吴炳新诗集》。那时知道,知道吴炳新的消费论研究在31年前的1979年就开始了。

1979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研究消费理论的文章。1982年,吴炳新的《消费与经济规律》完成。他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消费、生产消费和社会消费是牵动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

的理论;1984年,吴炳新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消费是生产竞争的牵动力”的论断,同年写出《消费与剩余价值》。

1996年,吴炳新完成了“消费论”

总体框架的构思,并在山东社会科学院的《经济大世界》杂志发表。就从这一年开始,吴炳新忙于挽救企业,停笔10年。

2006年,吴炳新68岁时搬出旧书稿,一边续写,一边整理、修改和校对。

2007年4月,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消费论的研讨会上,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刘海藩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戴园晨教授听了他的关于消费论的发言,给了极高评价。戴园晨鼓励他写《消费论》,要亲自作序。

终于,在吴炳新 70岁生日之际,《消费论》出版了。

搬动消费魔方

2008年9月,在济南《消费论》与消费理论创新研讨会上,我曾提出质疑:《消费论》与马克思经济理论相比讲了什么新话,《消费论》对当前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用,与科学发展观有什么联系?

但我很快发现,吴炳新的 《消费论》,有一个链条,是“消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马克思是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研究经济的,把生产放在第一位,而吴炳新把消费提到最前面来,又把消费放到最后面去。使消费不仅占据源头的位置而又成为检验的标准,从动态上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圆圈。他把哲学思维方法运用到经济学领域,从而形成突破。吴炳新像搬魔方,只动一个木块,局面大变,我在会上大呼,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吴炳新的《消费论》,内容丰厚,朝“薄”处说,似乎有五句话要说。一是消费论的概念与内涵,第二个是它的性质,第三个是它的运行状态,第四个是它的任务,第五个是规律。马克思从商品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揭示资本剥削的秘密和资本积累的趋势。而吴先生是从消费入手,研究经济运行的规律,揭示消费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消费引导生产的真理。

到了2008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一个划时代的变化,第一次出现消费超过投资的现象。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状况,是4.4,而投资是4.3,外贸出口拉动是2.7。历史发展向人类传递出一个重大的信号:中国已经进入了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呈现出三大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从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是以经济生产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2010年,中国进入消费时代,从国家宏观指导来看,可以称之为以消费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时代。

中国要保持增长速度,要依靠投资、出口与消费三驾马车,但要明白消费是“驾辕”的马,掌握方向的,出口和外贸是“拉套”的“马”。

然而,猝然而至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中国 “病马乱投医”,空前密集的投资,使得消费主导型社会进程被耽误两年。当前扩大内需明显地具有浅表性的特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是一个亟待破题的重大任务。

实现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涉及到推进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两年前吴炳新的消费论是以源头论、动力论而独立于消费理论界,两年后则以消费主导论成为引领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武器。

4月份,笔者和吴炳新一起带着《消费论》游说京城,认为中国已进入消费主导型社会,一场又一场,引得名家点头称是,决意支持吴炳新在北京举行社会转型与消费论研究的高层论坛。

吴炳新在 《消费论》后记中写道:《消费论》的出版不是我研究工作的终结,而是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新征途的开始。

吴炳新自56岁创建三株至今,马不停蹄。他从来没有屈服于命运的摆布。过去搞了三株事业,是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强壮身体的体魄之源。现在提出这个理论为中华民族提供智力资源,是更高层次的。企业家是中国改革出现的一个新阶层。中国出个企业家不难,但是,企业家中出思想理论家,难。企业家的理论能够为理论界接受,并证明是独树一帜的,并且代表一种方向,更是难乎其难。

吴炳新的生命面临一个新的开始。以孔子为例,孔夫子是大半辈子在官场上跑,56岁那年被人推翻后而周游列国的,一直跑到68岁,才坐下来做学问。6年苦读苦教,删定《春秋》,最后留下《论语》。吴炳新先生出消费论的书,也是68岁开始做的事。他告诉我们,企业家的价值不仅在商场实现,重要的是展现在历史长河中。

企业家吴炳新的智慧生命,在68岁以后焕发出奇异而壮丽的火花,是那么炫目,那么令人感奋。

(作者系新华社研究员、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曾出版《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等12部著作)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