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吴炳竹:深山瑶寨“女当家”

吴炳竹:深山瑶寨“女当家”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7.09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永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1.07.09

【版次】A2:聚焦

【入库时间】20121120

【全文】

新寨村,坐落在蓝山县荆竹瑶族乡的大山深处。吴炳竹就是村里800多人的“女当家”——村党支部书记。新寨村在她带领下,不仅富裕起来了,村子还先后被省市县评为“生态文明村”、 “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和“先进党支部”。

不惑之年被村民推选为“当家人”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从小生长在林区的吴炳竹,抓住国家刚刚开放木材市场的先机,跑起了木材生意。办起了木材加工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吴炳竹富了,纯朴的她深深知道,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自己带来“好运气”。饮水思源心里进一步激发了她的爱党深情。

2008年4月,53岁的吴炳竹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了全县屈指可数的、年龄最大的女村支书。当时的她又喜又忧,喜的是当了干部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了;忧的是家中那个患癌症的丈夫和木材加工厂谁来照看?亲友们也纷纷找上门来当说客,劝她不要“官迷心窍”。然而,面对父老乡亲期盼的眼神,吴炳竹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新寨“当家人”的重担。

又掏腰包又“化缘”只为修通一条路

荆竹瑶族乡是蓝山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乡,新寨村距县城60多公里,离荆竹乡政府还有20多公里,180多户瑶胞散居在40个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吴炳竹每晚躺在床上还在不停盘算:怎么让村里不再受穷?

“要致富,先修路!”见过世面的吴炳竹显示出一般农妇所没有的见识和魄力。她和村支两委干部预算了一下,要把路修好大概要300多万,但是村里集体经济没有一分钱。为了修通路,吴炳竹拿出了自己多年来省吃俭用留下的39万元积蓄,又和村干部四处“化缘”:找县里、跑省市、下广东……县交通局按政策下拨了130万元,市、县、乡等有关部门扶持了50万元,剩余的100多万元的资金缺实在没有办法了。

她决定修路工程分阶段进行,为了节省开支,她带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挖的挖,抬的抬,挑的挑,经过8个月的奋战,终于在2008年12月1日修通了首段8.4公里的村道,并为村里节省开支26万元。

随着通村水泥路全线贯通,村民从家门到广东只有3个多小时车程。曾经尘封在大山里的楠竹、木材,终于可以运出深山、走向市场。与此同时,她又瞄准机会发动村民植树造林,使全村新增绿化面积2万多亩,村里的5万多亩竹木转眼成了“绿色银行”。赵水金、赵生富等12位瑶民纷纷由过去的穷光蛋变成了大老板,全村30%的村民成了他们企业的股东,每年按股分红。电脑、冰箱、手机、摩托纷纷走进新寨农家。100多个村民在家门当起了工人,成了按月拿工资的上班族,瑶胞们破天荒地先后买回了7台小轿车。

在乡村播撒文明的种子

村里经济搞上去了,吴炳竹又开始琢磨怎样搞好村风文明建设。她首先采用移民搬迁的方式,将散布100多平方公里的40个自然村减少到8个,又捐款1000元,成立了新寨村民族乐队。今年,她通过自筹资金10万元建起了党员活动中心、图书室,购置了文化娱乐设施,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她常说:“村风文明了,我们新寨也就和谐了!”为此,她经常是骑辆摩托车风风火火地跑来跑去。从夫妻吵架、孩子上学到老人就医,她都耐心调解,细心张罗。村民们各家各户的家常里短、柴米油盐、矛盾困难,她都一件一件地记着。10岁的赵明兴因母亲病故父亲外出,与年逾八旬的爷爷相依为命。吴炳竹获悉后,亲自把500元钱送上门去,并跑到乡里为孩子想办法减免学费,还经常上门看望和鼓励他好好读书。 □通讯员 李先志 龙锋 李小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