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炳印:稀有老债券值得花大力气收藏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7.14
【版次】05版:收藏大观
【入库时间】20130810
【全文】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博收藏专业委员会会员吴炳印珍藏了不少民国时期的老债券,这些债券中,虽然有的面值并不大,但他当初收藏时的购买价可不低,且还在升值当中。如1937年发行的5元“救国公债”;以及很多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我收藏的不少老债券珍品都是在十几年、二十年前购买的,当时这些债券就能卖出几十元近百元一张,我当时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元,可见这些老债券的价值不菲。由于这些债券发行量少,尽管如今已不能兑换但历史价值更高,目前市场上卖价已翻了10倍以上。”
决定老债券收藏价水涨船高的另一因素,还是因为其本身具备的史料价值。“它们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融资方式,有一定史料价值,收藏意义较大。”吴炳印认为,老债券的研究价值巨大不可忽视,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的老债券,史料价值更大。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就出现了股票和债券,其中很多还是外国政府或者公司在中国发行的。这些外国老债券非常值得研究。据我考证,大部分外国公司在中国发行债券的目的就是从经济角度出发,为了募集资金发展企业,同时对于买债券的人来说能有一定收益和回报,这对于研究金融发展史有着不小的作用。”
除了钱币外,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商业、金融活动中和银行有密切关系的东西还有不少,如银行发行的支票、存单、期票、债券等金融票据。小小金融票据见证了我国银行的辉煌发展历程,以及人们生活的改变,真实地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过程。但由于各银行的金融票据多采用纸版书写或印刷,将票据视同现金保管,兑付后或超过了规定时间,银行一般要定期销毁,因此它们流到民间的很少,尤其是早期的支票、存单、期票、债券等实物,因为年代久远,保存下来的就更是稀少珍贵了。
今晚经济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