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有感于吴炳才的“三比三不比”

有感于吴炳才的“三比三不比”

作者: 出版日期:2009.12.1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东楚晚报

【出版日期】2009.12.11

【版次】第综合要闻版(东楚时评)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东楚网消息(东楚晚报)汪红兵

12月8日15时20分,大冶市一位耄耋老人与世长辞,享年88岁。在儿女眼中,他是一位苛刻的父亲,教育严格;在众人眼中,他是一位“精神货郎”,积极宣传法制知识,义务普法23年。他的故事,传遍全国。他的名字,叫吴炳才。(12月10日《东楚晚报》)

吴老生前要算一个名人。作为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他的出名完全是因为他独特的人生信条:“比艰苦不比享乐,比精神不比津贴,比奉献不比索取”。

这个“三比三不比”既是吴炳才日常生活中用来约束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同时又是他老有所为、无私奉献高尚人格的具体体现。

很多人不能理解,一个退休老人,不在家里乐享天伦、种花养草,反而挑着几十斤重担,顶烈日,冒风雨,满世界疯跑,受人白眼,到底图个啥?一些亲戚朋友、同事学生更是经常对他旁敲侧击,劝说他不要犯傻,好好呆在家里安度晚年。

可吴炳才就是“不识时务”,就是“一根筋”,坚持义务普法23年。

23年来,吴炳才用自己平时积累的132本剪报资料和自制的宣教图片为载体,为5市1县55个乡镇的学校、机关单位举办展览5564场,作专题报告4406场。先后有192万余人听过他的报告或者参观过他的展览。

支撑吴炳才数十年如一日的信念是什么?就是他那个“三比三不比”的信条。

其实,精神与物质,奉献与索取,艰苦与享乐,一直以来都是人生的一道门槛,一面镜子。它可以准确地折射出一个人的理想与道德取向,决定着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一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像刘青山、张子善、李纪周、成克杰一样,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拼命索取,不知止歇;又有多少人像陈良宇、宋克顺、郑小萸一般,追求享乐,不知疲倦。他们或自绝于人民,或被人民唾弃,其腐烂的人生与吴炳才相比,显得多么苍白低俗、空洞无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处于新旧交替、鼎故革新的时候,一些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的不和谐音符,时常扰乱我们的心神,迷惑我们的视线,成为阻挡我们前进的障碍。

我们急需一大批像吴炳才这样精神高尚的优秀分子、先进典型,急需在全社会掀起一场“比艰苦、比奉献、比精神”的热潮。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