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吴炳火与他的管理艺术

吴炳火与他的管理艺术

作者:马金山邵春华刘松 出版日期:2003.03.13 点击数:0

【作者】 马金山邵春华刘松

【报纸名称】:中国冶金报

【关键词】 管理艺术 吴炳 木栅栏 经济责任制 综合成材率 停机时间 吨钢能耗 作业率 不合格品 宇宙飞船发射 

【出版日期】2003.03.13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吴炳火何许人也?他是武钢轧板厂厂长。$$何为管理艺术?他于1999年11月调到轧板厂任厂长,3年内就使这个厂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灿烂的管理艺术之花,结出了丰硕的经济效益之果。$$“牛鼻子理论”$$轧板厂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它轧过黄河大桥的钢板,轧过援助坦赞铁路的钢材,轧过万吨远洋轮的船板。它生产的船板一度占领全国船板市场份额的30%。然而,曾几何时,这个闻名全国的中厚板厂因种种原因而中板不“中”,在市场上节节败退,船板市场几乎丧失殆尽……$$牵牛要牵牛鼻子。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只有把自己管好了,才能管别人。只有把少数干部管好了,才能管好大多数职工。$$这是吴炳火的“牛鼻子理论”。$$上任伊始,吴炳火就发现,这里的厂级和中层干部的经济责任制是他们自己考核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由他们自己说了算。$$哪有牛鼻子上的绳任牛自己牵的?得改过来。$$他和党委书记王建平及其一班人达成了共识。$$首先,把厂对公司承包的指标全部落实到厂长和书记身上。完不成指标,不加分析进行考核。厂副职按战线分担指标,完不成同样不加分析进行考核。责任分清了,有时副职之间月奖差距较大,副职甚至比正职还高。但大家毫无怨言。$$其次,把对中层干部的考核权收归厂里,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厂里每季度对他们考核一次,连续两次不合格者,将被就地免职。半年后,两名中层干部被免职。于是,全厂干部肃然,谁也不敢马虎。$$“木栅栏理论”$$管理要有制度。制度要完善,否则就存在管理漏洞。亡羊补牢,要研究羊为什么能逃得出去?要么是木栅栏太矮,羊跳得出去;要么是木栅栏太稀,羊钻得出去。只有把木栅栏加高加密,羊才能在这个圈子里老老实实呆下去。这就叫没有规矩,哪得方圆?$$这是吴炳火的“木栅栏理论”。$$他提出:用数据说话。$$于是,厂里在热轧、精整、热处理区域都安装了水、电、煤气分表,并增设数据收集点。每班都记录下产量、质量、品种、能耗、日作业率等数据,并精确到人。厂里还增设了6个统计工,每天三班倒记录,并输入计算机。$$为了使全厂的生产运行数据真实、可信,使每天24小时、1440分钟都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厂里改革了调度运行图表,规定5分钟以上的停机时间都要记录,并作为事故时间累计考核。为防止疏忽或弄虚作假,厂里要求以电气车间的万能负荷继电器记录的时间为准。因为该继电器对超过5分钟的停机时间都自动记录。$$真实的数据,为经济责任制的细化和严格考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考核的档次一下子在每个人头上无情地拉开。无论奖惩,对方都无话可说,且心服口服。$$吴炳火还发现,厂里中层干部,特别是机关干部的经济责任制定得不合理。各项指标每个科室都挂了20多个。似乎与其同呼吸、共命运,好像很科学,但其实他们对其中的大部分指标个个无法控制,结果造成扣奖人人叫屈,加奖人人平摊的现象。这是一种变相的大锅饭。他提出,谁负责控制什么指标,就考核这些指标,即实打实考核。$$半年内,全厂92项制度修订完毕。$$外委外购制度不严密,造成管理漏洞,使大量资金不明不白流失。$$吴炳火发现,全厂110台空调,每年仅修理费就要40多万元,平均每台4000多元。他想,有4000多元,可以买一台新的,还修什么?他下令修改这项制度,由办事员选定修理厂家改为招标确定厂家,变“暗箱操作”为“阳光行动”。2000年,尽管全厂空调数量上升到160多台,但修理费却下降到14万元。$$当年,全厂设备修理费下降了1363万元,并且节约辅材416万元。$$“合并同类项理论”$$合并同类项是一种数学运算,即将同类项合并在一起处理,简便易行。在管理中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将同类问题集中处理,会使管理效能大大增强。$$这就是吴炳火的“合并同类项理论”。$$他注意到,轧板厂1999年的日作业率只有58.53%,几近半停产。这能奢望高产和低耗?经过冷静分析,他决定将此项指标提高到74%。对此,有人为难,有人怀疑。$$吴炳火侃侃而谈:每天有40分钟工艺停机时间,还有换辊要停机,出现事故要停机,处理故障要停机,点检要停机。何不把所有问题都集中在这40分钟内解决?即把一分钟当几分钟用?另外,还有交接班停机。一天3次,每次40分钟,一天就丢掉120分钟。能否改为不停机交接班,不就省出两个小时么?所有问题都在这40分钟内解决,可大大提高日作业率。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同时,他亲自带领设备系统的人员,进行每月一次的设备检查,并修订完善了管理制度、点检项目和考核条例。他提出,对设备不仅要修,更要管。只修不管,就会疲于奔命:修且管,才会良性循环。$$2000年底,该厂日作业率提高到76%;2001年,跃升到84%;2002年10月,跃升到91%,在全国同类钢厂中名列第一。仅此一项,节能降成本上千万元。$$“链条理论”$$现代化的轧钢生产线,从钢坯加热、轧制到钢板精整、热处理,环环相扣,像自行车链条。如果有一处脱节,有一道工序不过关,就前功尽弃。因此,要把握好链条的每一小节,使其全线贯通,良性循环,以创造最佳效应。$$这就是吴炳火的“链条理论”$$根据这个理论,他提出构筑产品质量的因果链。$$首先,用消费者的标准,塑造生产者的质量意识。用“人品决定产品”,让“产品体现人品”。其次,用充足、稳定的工序能力来保证产品质量。$$2000年,轧板厂与武钢质量检验中心轧板站开展“厂站联合共建活动”,即厂站联手,上下工序联保,考核联挂。他们还在厂内的轧钢、精整两车间开展质量互访、互保对子、联挂考核质量活动,做到上工序保下工序,不合格品决不流向下工序;下工序检查上工序,除按经济责任制考核上工序外,还尽最大努力,修复上工序的不合格品,杜绝不合格品流向下工序。$$从前到后,从上到下,整条工艺生产线上的设备缺陷得到有效整治,产品质量大幅上升。$$对此体会最深的是设备部部长喻智华。他说:过去,我难得睡安稳觉,往往半夜被人叫醒,赶到厂里处理设备故障,每天,弄得浑身黑、汗水流。如今,我不仅能睡安稳觉了,而且工作服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到2000年底,轧板厂的综合成材率达90.30%,超目标值1.28%;而带出品率为7.45%,比目标值低2.55%,较1999年低8.62%,降幅为53.74%。这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差距法理论”$$木桶装多少水,取决于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高度。这就是管理学上著名的“木桶理论”。$$吴炳火在实践中加以引申,从差距入手来找“短板”,形成“差距法理论”。$$1999年,轧板厂吨钢能耗为158公斤标煤,在全国同类厂家中能耗最高。$$吴炳火下决心降下这个指标。他开始寻找最短的一块“木板”。$$加热炉大修停炉,他冒着烤人的热浪,钻进这座“现代古堡”观察,终于发现了问题。$$炉内摆放钢坯的钢梁,被一排大口径的钢管支撑着。高温烈火中,为防止钢管被烧化,管外包着耐火砖,管内通水冷却。由于砖与水管不可能严丝合缝,火便蹿入,三四个月后,火便烧断了固砖的铆钉,砖大量脱落,水管裸露在烈火中,加热炉顿时成了大锅炉。川流不息的冷却水带走了大量热量,导致热效率低下。$$针对这种情况,他和技术人员一起,将砖头改为耐热浇注料,即像水泥套管一样在水管外围了一圈。加热炉运行了16个月,水管未裸露,寿命比以前翻了两番。当年,吨钢能耗降为122.6公斤标煤/吨,较1999年降低36.15公斤标煤/吨,降幅为23%,年节约费用984.3万元。$$近几年来,轧板厂投资4亿多元,扩建了2号常化炉,并对2800轧机、2号加热炉等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轧板厂主要工艺设备从上个世纪50年代跃升为9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并在同行业中率先实现了全自动轧钢。同时,针对质量、品种、成材率等问题,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厂里组织了7个科技攻关队,使一块块“短板”一点点加高。$$2000年底,轧板厂的产量、质量、合同兑现率等10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全部刷新历史最好水平。其中,仅综合成材率一项,就使全厂不增一两原料,多产钢材7974吨,增加利润2300万元;与此同时,降低成本2331万元,是武钢下达的降成本目标值的2.63倍。$$“管理入心理论”$$就管理而言,严是爱,松是害。但严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管理出效益。干部工人指望什么?指望奔头和实惠。管理到他们心坎上,才能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就是吴炳火的“管理入心理论”。$$管理到位,带来产量上升,质量提高,能耗下降,使效益大增,而从公司拿回来的各项奖金也大大增加。近两年,该厂每年发16个月奖金。热轧车间最高的月份人均收入3000多元。有的小两口在厂,每个人当月就收入四五千元,高兴得他们立马买手机。$$如今,约40%的轧板人有了手机。$$2000年,冬发棉装,夏发单装。全年人均发水果十多箱……$$总之,轧板厂职工的荷包与日俱“鼓”。$$近两年来,进厂5年的大学生中,40%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大学生跳槽的现象大幅减少。此外,全厂还有8名工程技术人员晋升为工程师,有3名工程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有17名工人晋升为技师。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专家队伍正在脱颖而出。$$如今,轧板厂的女职工不仅少有外嫁,就是外厂的女职工,也纷纷倾情“轧板郎”。轧板厂的小伙子开始抬头挺胸了……$$如今,轧板厂的产品在市场上声誉鹊起。从10万立方米足有足球场大小的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厂储罐,到“神舟”号宇宙飞船发射架;从海上石油平台,到西气东输管道;从构筑钢铁长城的军用钢到68层的武汉证券公司大厦用钢;从长江、黄河上的特大型桥梁到远航世界各地的巨轮……处处都留下轧板厂优质产品的良好形象。

3 0
推荐内容